有人在归纳景泰年间明帝国与欧罗巴国家之间这场长达数十年完全称得上是“世界大战”的战争时为欧罗巴的失败寻找了很多原因。比业基础方面的差距在海军投入方面的差距乃至技术方面的差距都算了进去。不过很多人却忽视了一点那就是欧罗巴国家与明帝国在这场战争中的战略目的其实也直接对这场战争的结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自从荷兰人的舰队与明帝国的舰队第一次在南洋上的战斗开始明帝国的皇帝朱祁钰就为明帝国的军队定下了一个非常明确的而且一直贯彻到战争结束时的战略目标那就是击败欧罗巴。后来明帝国进军南洋横扫西洋然后击败帖木尔帝国莫卧儿帝国支持白羊王国向奥斯曼帝国开战见西洋变成帝国的内湖再到派遣顾成林的远征军出击非洲与美洲进军大西洋派军扫荡阿拉伯半岛向埃及进军占领小亚细亚地区打开了欧罗巴的东大门等等。这一系列的战争其实都是在为最终的目的服务那就是战争欧罗巴。可以说几十年来不管是在东西方的两个强大势力交战最激烈的时候还是在后面比较局面比较缓和的时候明帝国的这个战略目的都是非常明确的而且所有的行动都直接在为这个战略目的服务并且始终贯彻了下来并且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相比而言欧罗巴国家的战略目的不但模糊而且还摇摆不定。最初荷兰联合葡萄牙英格兰进军南洋的时候这三个国家的目的就是不一样的。荷兰的野心是要征服明帝国去明帝国掠夺财富。而葡萄牙的目的是要巩固他们在西洋上的殖民地以及众多的据点而英格兰则是要趁机进军西洋与南洋获得自己的一份好处。显然三个国家因为目的的不一样直接导致了在南洋与西洋的惨败。随后西班牙法兰西瑞典威尼斯等国邦相继投入战争而导致的结果就是参战的国家越多其战略目的的分歧就越大。特别是到了战争最激烈的时候荷兰与英格兰先放弃了自己的战略目地转为避免与明帝国交战甚至转而投靠明帝国。结果欧罗巴的参战国根本就不可能拥有一个共同的战略目的自然也无法形成一股统一的战斗力量了。
可以说这种差别直接对双方的作战行动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顾成林是对明帝国的战略目的贯彻得最为彻底的一名统帅了。他在实现战略意图方面的表现甚至比杨天奉还要明显很多。这一方面是海6两军本身的差别。本来海军的战略性就要比6军更强6军在很多时候其作战行动的意义是在战术与战役方面的而不是在战略方面。另外就是顾成林本人就是一个将战略意图放在最高位置上的将领。在战场上杨天奉这样的6军名将往往是通过不断的积累战术与战役上的胜利然后逐步向战略目的前进。相反顾成林则可以为了实现战略目的而在战术上作出让步或者是放弃一次战术任务从而集中更多的力量来完成战略任务。这次顾成林顶住重压确定了岛链进攻的战术安排这就是他为达到战略目的而放弃战术任务的最为明显的表现了!
在成功的说服了众多的部下之后顾成林立即开始实施他的岛链进攻行动。作战计划是早就已经确定了的在普拉亚港还在扩建的时候顾成林就让作战参谋去负责制订了相关的个好几套进攻方案。此时远征军参谋部在制订作战方案方面已经是驾轻就熟了。各部队的也基本上调动到位虽然还有一部分6战队需要运送到普拉亚港来。但是在顾成林的新战术中6战队的任务分量并不大主要的进攻力量是海军舰队。而此时海军舰队早就已经在佛得角群岛附近做好了出的准备工作。
顾成林选择的第一个进攻目标是加拿利群岛上的拉斯帕而马斯。这不是一座港口型的据点而且当时西班牙人在加拿利群岛上也没有建设大型港口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这里可以供建造大型港口的地方确实有限大部分岛屿周围的海面水深都不够满足船只通航的需要。而一些有深水航道的岛屿上由没有足够的面积来建立港口更没有办法支持扩建港口建立军营。因此当时西班牙人只是在拉斯帕耳马斯建立了一座堡垒规模并不大只有不到一千人的驻军。而且这座堡垒距离海岸线不到一千五百步而明帝国的战舰完全可以在海岸线外面水深还不算太浅的地方对堡垒进攻炮击。
率军进攻的是姬雄而不是龙四海。也许是顾成林故意这么安排的吧当然再伟大的人都有缺点顾成林也不例外连龙四海都觉得这次的进攻安排是顾成林在故意冷落他。不过要不了多久龙四海就会为自己的这个荒唐的想法而脸红。
姬雄率领的是巡洋舰编队结果这些巡洋舰只能勉强的在火炮最大射程的边缘上停下来然后对拉斯帕耳马斯进行炮击。幸好西班牙人并不重视这座群岛的价值而且他们也没有办法在拉斯帕耳马斯部署更多的军队了因为他们无法将物资大量的运送到这里来也就无法满足军队的消耗需要如果部署的军队数量太多的话那就只能让军队挨饿这是不现实的。
炮击了半日之后姬雄将随舰作战的6战队组织了起来五百多名6战队官兵乘坐着小艇冲上了海滩在与西班牙守军打了一场规模很小的战斗之后占领了拉斯帕耳马斯堡垒并且在堡垒上升起了金龙旗。随后姬雄派遣更多的6战队水兵迅的扫荡了几个有西班牙军队驻守(其实其他岛屿上的西班牙人不是军人。是负责看管灯塔的工人当时好几条航道从加拿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