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去工队的路上,姜斌在:其实我更多地得到了父亲的遗传,哎,上辈子女人就多,这辈子,估计更多……
也许是小姜斌刺激到了这对前夫妻,他们不再争吵了,就复婚的可能性和平商讨了几天,然后姜克俭回山上去了。
不久,姜克俭调出煤矿,调到了姚美琪所在连队管机械的部门,农机队,主要负责几台喷洒农药的机械。
农场的农药喷洒,主要还是靠团部的飞机,不过飞机不是万能的,有很多沟沟坎坎的小旮旯地方还是需要人工喷的,姜克俭的工作主要是维护机械和调配农药,下田喷药的活,由其他职工做。这个工作还是很轻松的。
家里多了一口人,原来的房子就显得小了。
姜家在连队也算有头有脸,和连长指导的关系都很不错,这里面主要的居然还是小姜斌的功劳。因此,很快他们家就换了套新房子,新房和连长家一个规格,有四间。一间客厅,一间装了火炉的厨房,因为平时很少开伙,就当作了储物室。父母占了一间大的做卧室,姜斌也有了自己的小房间。
房间墙壁仍然被白纸糊了个遍,现在的电力已经比较稳定,工队的馋嘴美女们都喜欢在半夜偷偷用电炉开小灶,往往弄得一排房子都没电(每排房子的电路有一个保险丝闸)。姜斌刚来的时候,晚上往往还需要点油灯。
油灯都是自己做的,用一个玻璃罐头瓶,把铁皮盖子上打一个洞,用铁皮卷一根空心管子,里面穿入灯芯,灯芯一般用棉线搓成,然后把管子穿过瓶盖,盖子上面露出两公分左右的铁管,铁管上再露出一公分左右的灯芯用来点着,灯芯下半部沉在玻璃瓶中装着的煤油里面。
姚美琪嫌这种灯不够亮堂,找人订做了一个灯,其他都没什么区别,不过这个灯没有把灯芯放在做成管状的铁皮管里,而是用铁皮做成长方形的扁管,里面装了一排超过五倍量的灯芯,瓶盖上也不是开一个孔,而是开了一条口子,用来塞这条巨型灯芯。这样点起来的亮度,超过原来油灯的五倍,当然耗油也超过五倍。
现在基本已经不用点油灯了。每个房间都在屋顶挂了盏上海寄来的日光灯。省电,光度又高。连队的销社只有卖白炽灯的,没有日光灯。日光灯虽然省电,但价格比白炽灯要贵得多。而且,日光灯再省电,也要二十瓦,可普通人家里,常用的却是只有5瓦的白炽灯,比上海常用的8瓦的过道用日光灯还要省电……没人买,销社当然也就不进货。
父母复婚后,家里的家具多了起来,首先有了一张大床,不再是原来用两个小床拼起来了,这是一张个的钢丝床。
那时候很流行钢丝床,一个四方的框架,中间都是用细弹簧编织起来,非常软,唯一的缺点是睡下去中间低周围高,坡度不平均。不像席梦思那种制作法,席梦思是用很多竖着的弹簧支撑床的每个部位,因此床面的每个部位都有相同的弹性。
这样,姜斌就有了自己的一架钢丝床,不用和母亲睡在一起。虽然还是很留恋母爱的感觉,不过有自己的空间总方便一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