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积木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二十九章 成北服装厂(2/2)
案,看以后发展是否需要。

    很快,工已经要达到1来人。有很多返沪的,听说有工作机,情愿大老远地赶过来,并愿意降低工资待遇,也要进入这家小厂。姚美琪都尽量合地安置。

    工厂的设备,没有全部在香港购买,上海的工业缝纫机畅销全国,远销海外。没必要再给别人赚一笔钱去。只有一些比较高级新式的设备,需要进口。最后花了1多万人民币购买设备,安置下这1来号人。终于可以开工了。

    工厂的名字,由街道起了个很符合当时情况的:“成北服装厂”……因为设在成都北路上。

    姚美琪没有异议,叫什么不都一样,这个名字,还算顺口……总比什么“姚氏”“姜记”的好。

    严怡君在香港这里,只是雇了些销售人,到各个服装公司接来料定做的单子,虽然上海远了点,但是人工绝对便宜,只有几十分之一,按照香港的成衣费用,再降低三成,而且严怡君说明可以延后付款,因此很轻易就拿下了一堆单子,足够上海开工几个月。

    按照姜斌的要求,上海的工厂专门拉了传真线路,用来和香港联系订单。费用昂贵怕什么,信息流畅快捷才是第一生产力。此时上海不允许个人私自安装传真机,由是影响电话线路的正常传输云云。别的没什么,不就是要付钱嘛。

    那些有海外关系的家庭,很多都私自在家里的电话线上接了传真机,以后写信都不用邮递了,直接传过去,当场就收到,费用还便宜。如果现在eail不是免费的话,很多公司还是更喜欢传真的方式,主要就是快,而且不丢失,有数据错误也当场显示,重新传就是。

    随着资金的回笼,姚美琪牵挂着其他的回沪同伴,鼓励他们在各自的社区办类似的加工作坊,有些直接就在家里踩着家用缝纫机开工,家里的小孩子课余的时候就充作送货,到姚美琪的“成北服装厂”把裁剪好的衣料带回家,父母完成工序后,再送回工厂,顺便再带回下一批原料。姚美琪还排着名单,免费让工厂的技术给他们这些外编工人上门改装电动缝纫机,减少工作强度的同时,也高了工作效率。

    工厂内外工作人的数量扩大,产量也日益增强。姜克俭发扬当年走南闯北推销汽笛的大无畏精神,拿着生产出来的港版服装成品,在各大服装商店上门推销,同样,他也承诺可以代销,按期付款就行。斩获颇丰。(此时没有服装款式版权一说,实际上,到21世纪的今天,也很少有人查这个)

    这就是良性循环啊。这样一步步下来,资金根本不需要再补充,就能一点点做大了。姜斌可是知道,在浙江的服装工厂还没有风靡之前,一直到8年代末,上海都是国内流行服饰的生产集散地。稍用心做,这家工厂就可以吃十年。以后的事,以后再说。大不了把工厂搬去浙江……再说,到了9年代,还有别的生意可干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