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遗憾
淡薄如丝绢般的雾气缭绕在金碧辉煌的大殿中刘协坐在桌案前迎着碧亮的光华提笔写着《新道德经》贾诩陪在他身边刘协每写一段就交付给他过目。
每看一章贾诩就忍不住点头连看了三章之后贾诩道:“圣上统一大业就要完成圣上此后打算如何管理天下呢?”
刘协看了看他道:“你也听过罗马那个使臣马克西米努斯所说的罗马制度你认为好吗?”
贾诩答道:“或许有可借鉴但并不适用臣不能完全理解如果臣都不能理解寻常大臣如何能接受寻常大臣都不能接受那百姓们又该如何接受呢?”
刘协放下笔问贾诩道:“文和知道朕为什么要亲自执笔编写《新道德经》?”
贾诩道:“自然是为了大汉的统辖让百姓也能安心从业遵守礼法!”
刘协道:“历来新政改革都是侧重民生农商却没有考虑过一个国家要强大而且是永久的强大就必须有强大的国民也就是强大的百姓什么叫强大的百姓能征善战的百姓吗?斗狠好战的百姓吗?还是知识丰富的百姓吗?其实都不是强大的百姓是遵守律法有公德的百姓儒家的君子之道只会让百姓望而兴叹不敢去追随因为这种君子是几百年才能出现一个人对百姓根本没有约束力。百姓没有自我约束就会散漫有点小钱就会满足你看现在荆州、扬州一带的百姓他们过了十年过于安逸地日子再从这两州抽调兵员多么困难。以前新野预备军一招人荆州的老百姓都把儿子送过来因为新野预备军可以帮他们养儿子可现在呢。老百姓家里养几个儿子都不成问题而新野预备军能招的都是凉州、交州和荆州部分山区的子弟荆州的就招不到了。换句话说我们和老百姓说新野预备军和其他各地预备军是国家昌盛不衰地保障但老百姓不管这些他们只想满足自己小家他们就没有想过一旦国家难保哪里来的他们那些小家……a网。冷漠啊。冷漠的汉族百姓啊你看看漠北那些民族哪家子弟不参军的只要国家有难那是全家男丁皆从兵啊可咱们大汉地百姓呢国家一有难立刻举家老小到处躲避宁可土地也不要了。四处躲难也不想把家中男丁推出来从武国家强征兵丁就说国家暴政从这里可以说大汉帝国可以配称一个大帝国但百姓不配称大国民。”
“从新野预备军的问题上就可以看出来老百姓没有把自己和大汉帝国绑到一起天下一颓败就把责任堆积到帝王身上。至于大汉的那些文人也有几个有真正能够做到理性呢。咱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孝恒皇帝的时候税确实很高但到底有多高呢朕翻了下洛阳的记载和各县治记录孝恒皇帝时候的粮税比光武皇帝的时候高了六成但仔细一算。老百姓还是能活下去。到了父皇早期的时候就不行了同样的税赋情况下。老百姓就活不下去了以文和地才智应该看出来其中的问题了吧!”
贾诩说道:“其中的问题其实很简单人口多了光武皇帝的时候宛城平均每户三十亩地可到了孝恒皇帝的时候每户只有八亩地而这一户的人口还要比光武皇帝的时候多两到三个人田里产的本来就不够吃了再一交税自然活不下去了!”
刘协用玉尺狠狠一拍桌子道:“就是这个问题大汉两次盛衰都有这个规律在其中先是百姓少啊每户田地都多此后百姓多了每户田地就只能慢慢变少再加上盛世之时豪强富族辈出他们想过的好就拼命买地百姓手中地地越来越少百姓多了各地官员都要增加盛世太平一到了官员也没有包袱了贪污受贿也跟着来了百姓负担自然更加重了实际上呢百姓一多感觉国家赋税也就多了其实粮食产量到底有多大的增加了想比光武皇帝和孝恒皇帝的时候粮食产量不过增加了三成国家赋税却增加了一倍那是税重了不是每户百姓收入高了实际上即使不增加赋税百姓的收入都是在减少。一路看网”
“为什么呢因为每户田地多他们可以想办法使用牛马耕虽然亩产略有降低但每户百姓平均产粮增加很多此后人口一多各家各户只有七八亩地谁还能使用牛马耕啊而且家里人口也多了那就细耕细种表面上看来亩产提高可是每户百姓平均产粮降低了非常多。”
“从这个角度来看大汉那些文人所说的盛极而衰都是废话大汉也好先秦也好春秋也好是出了不少大贤学者他们说了很多看起来很有到道理的话什么盛极而衰五德循环啊其实都是废话他们只看到了表象然后总结一下就得意洋洋以为自己看了万物的本质他们就不用自己的脑袋去想下为什么有这种变化如果能想清楚事实背后隐藏的道和规律根据这些道和规律来制定新地策略完全可以让大汉或者以前的朝廷长久昌盛下去!”
贾诩微微叹一声道:“汉人中这种只看表象的人太多凡事就当成天理永远不肯深入一步去追查本身存在的道!”
刘协悠长的叹息一声道:“其次说大臣孝恒皇帝和先帝治下出了多少贪官污吏那是数也数不清最后再说大汉的皇帝朕地那些列祖列宗中又有几个能做到胸怀百姓地呢?从皇帝到大臣从大臣到文人。从文人到百姓统统都不配拥有这个大汉帝国。可是错又不怪他们究竟该怪谁呢其实朕也不知道该去责怪谁。实行荆州新政统一大汉这些都不过是微不足道地事情。只不过是处理了大汉地表面问题但深深存在与内心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