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云是受德皇威廉二世的邀请出访德国的。
欧洲的形势一年多以来已经如同林云所预料的那样被战争卷入的国家越来越多战线也越来越长德国的战争机器正以其民族特性那样严谨而一丝不苟的执行着战争计划。
这个计划就是大名鼎鼎的“史里芬计划”。
在现代战争史上还没有一个在战前制定的战争计划能和“史里芬计划”相提并论无论是它的完美性还是对历史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史里芬计划”将德意志民族思辩的天赋、大胆严谨的精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充分展现在世界面前从而使人们认识到德意志民族一再从历史的迷狂、挫折中迅崛起的原因。
就连蒋百里也在其回忆录中承认他在制定“长城计划”的时候从“史里芬计划”中受益良多。
早在1871年普法战争刚结束之后德国总参谋部就在考虑未来的欧洲大战了。当时的德国总参谋长老毛奇已预见:德国可能在未来不得不在东西两条战线上作战。他的计划是在未来的两线作战时对法国先取守势快击败俄国后再反攻法国。老毛奇的计划只是一种防御攻势战略只想迅挫败对手获得有利的和平目标有限而无追求总体性胜利的野心。到了1891年史里芬接任德军参谋总长后提出第一号备忘录从而提出了绕道比利时迂回法德边界的设想。
史里芬判断战争一开始法军就会迅进攻德国而俄国的动员度较慢。所以德国要掌握战争主动权就必须先迅打败法国然后再同俄国交战在189年他提出了第三号备忘录彻底抛弃了老毛奇的计划决定先同法国交手。
从1897年到19o5年地八年多时间里。史里芬不断地在修改其计划的细节在他领导下进行的德国参谋总部军官军事演习和野外旅行作业中对合围和俘虏五十万至六十万“敌军”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演练并对各种各样可能出现地情况都作了充分的考虑。
“史里芬计划”就其整体思路而言充满了冒险性即使仅仅作为一种单纯的军事计划从德国为实施该计划而作的动员规模来看也属于孤注一掷的性质。林雷该计划一反预备役部队只从事占领和后方勤务的传统大胆将预备役部队用于第一线没有留下战略预备队。当时德国的指挥教令中建议“甚至把最后一个营也投入战场”。
然而战争毕竟不是瑞士钟表那些相互咬合的齿轮一旦应为某种不能预料地原因脱节就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快进攻法国在战争初期取得了预想中的成功然而这种成功还远未能达到“史里芬计划”中所苛求地成果。当战线被固定在法国境内之时俄国那“慢腾腾”的战争动员也终于冒着蒸汽摇摇晃晃的开动起来并在德国情报官员沮丧的目光中摆出了一副大打出手地架势。
与德国参谋部的设想差距更大的是奥匈帝队的战斗力。
“史里芬计划”是这样规定的:德国全部作战兵力对俄国战线和法国战线分配地比例为1:8。即开战初以少数兵力1o个师和一些地方部队。在东线借助与奥匈军队遥相呼应来和庞大的俄军周旋目的是在法国崩溃之前把俄军牵制在东普鲁士边境地区与此同时在西线集结大部兵力进攻法国。用于西线的全部兵力又分成左、右两翼分配的比例为1:7。在西线全部兵力的72个师中。53个师都分配在旋转的右翼上。1个师作为旋转地枢轴布置在面对凡尔登地中央地段仅以9个师部署在24o公里长的法德边境上。构成德军左翼。
且不论西线兵团地裹足不前就东线的形势而言德国的战车似乎已经陷入了尴尬的泥潭。
奥匈帝国与其说是个帝国不如说是中世纪封建残余与新兴现代化媾和后诞生的怪胎其军队同样带着这种历史遗迹似的标签。这个没落的帝国如同刚死的百足之虫虽然还未曾僵化却也失去了从前张牙舞爪的实力|本书转载|只能凭借其广袤的领土和众多的人口自我沉迷于大帝国的梦想之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