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洞庭索粮会苗女 1.
张燕被封为燕屏公主的消息不径而走,张家热闹非凡,前来贺喜的人们络绎不绝。山寨中的人们更是高兴,有点空闲就跑过来看公主。
这几天张远正因欠六千余两银子债主登门之事犯愁,为此事还和燕儿娘吵了一架。李荃知道此事后便求别驾邦忙,别驾听说张远为灾民备粮欠下了这么多外债深受感动,和衙中官员们一起凑了二千余两。再加上宁儿和张百的一共近三千两,李荃刻不容缓就要送来。宁儿听说他要去孤雁岭立刻来了兴致要跟随同往,李荃见她身体日渐不便,恐以后不能出门散心便带她前来。
其实前面山寨倒有些银两,十个六千两也拿得出来。可张远不到万不得已不愿张口,所以呼延世龙他们并不知此事。张燕这一回来银子有了,他心里立时轻松起来。
江陵大槐树村潘府,潘玮在内厅独酌。近日他的心情很是烦躁,多年追寻的仇家竟被他当作上宾再三相请,甚至要请来主持大局。而人家却是冷眼相对,声色不动地全身而退,如何不令他沮丧,这简直成了笑话丢人也丢到了家。
自李辅国命他搞清张燕的底细后,方知张远就是他家的仇人,而张远一家居住在孤雁岭的寨后绝顶,要想去寻仇可就难了。张远也是今非昔比,不但他自己的武功深不可测,就连她的两个女儿亦是身手不凡。这使他终日疑神疑鬼,觉得家里也不安全。
郁闷时独自吃酒最易黯然神伤,三杯酒下肚后潘讳便望着窗外默默地想着心事。这时潘福走来轻声道:"老爷,孤雁岭来信了。"潘玮看完信颓然靠在椅子上,潘福拾起信一看脸色大变说道:"怎么会是这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潘玮一声长叹端起酒杯灌了下去,手一松杯子落地摔成几片。"世事无常,老张家当兴,出了公主成了皇亲,看来报仇无望,报仇无望啊!"他的眼里竟落下泪来,忽地将牙一咬说道:"你立即去苗疆,多带些银两,无论如何也要把那个老鬼婆子给我请来,她的胃口可够大的,送了那么多东西才让她徒弟下山。另外给李大人写信,务请派高人来主持大局。"
前些日子江陵出了些麻烦事,由于朝廷的赈灾粮迟迟未到,潘府又派人散布谣言,结果人心浮动有的开始外出逃荒了。别驾谭大人代李荃主掌公务,面对此事束手无策,忽然想起前些日子李荃给了他一个锦囊,打开一看上面只有四个字"去找张远",他大是不解,便来找李荃讨教。
当时李荃估计自己很快就要离开江陵,担心以后的事别驾难以应对便留下这只锦囊。可是到现在也不见张燕回来,只从李有那里得知张燕苏半月平安抵达京师。见别驾到来李荃将张远为江陵灾民捐粮之事相告,并求他代为筹借银两以济张远的燃眉之急,别驾自是义不容辞地准备去了。
张远因有些粮被洞庭官兵扣下,原定救济灾民的数量可就差多了,只好又借了些银子买了些价钱高的粮食运了回来。那几位债主以为他低买高卖稳赚不赔,便放心地将银子借与他,又听说他要全部捐给灾民,担心银两无归便齐来讨要。这件事偷天圣手辛然子听说后有些半信半疑,便上孤雁岭想找张远一问究竟,恰逢张远夫妇为此事争吵,他立即下山赶到江陵。
张远的困窘勾起辛然子重*旧业的念头,可是他在张燕面前曾立下重誓,恐事情做了张燕回来不饶自己,想来想去只好请李荃替自己拿个主意。李荃当然不同意他的主张,并决定自己来想办法。
李荃刚将银子交给张远,张燕等人就到了。这些银子虽然没用上,张远对李荃和江陵府的弟兄们还是非常感激。
晚上,张燕将爹爹.李荃.罗霄.梁蝉.陈双和姐姐请到一起,将此次长安之行的经过详加讲述后说道:"上皇和皇上都看了李大哥的密函,对江陵生的事情非常震惊。对李大哥的计策详加推敲认为可行,皇上说,这样可就委屈了李爱卿。估计近日京师会有公文下来,这虽是中书省代皇上拟敕,亦是皇上在依计而行,李大哥可以择情而处。还有,皇上对江陵旱灾已把握实情,罗大哥就是奉旨暗访的按察史,没有他江陵的事可真有坎坷。"李荃早听李有上次回来讲过罗霄的事。没想他是这样年轻英俊,而且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将军,心里很是喜爱遂含笑点头示意。
张燕继续说道:"李辅国独霸朝纲,他的身后还有张后相助。他虽掌有兵权,为何在潘府还要聚集如此多的邪派高手?显然还有更大的图谋,所以皇上视潘府为心腹之患。麻烦的是皇上对李辅国非常畏惧,不敢公开派兵清剿。另外这里边还掺杂着潘府和我家的仇怨,又不便广邀江湖朋友相助。我和姐姐已经商量过了,赈灾运粮和清剿潘府的大局,由李大哥来主持。现在可以借用的人马有野狼峪的梁氏三兄妹和郑三姑。"见李荃面带诧异张燕笑着说道:"这个郑三姑,就是在霸上助你一臂之力的郑三姑。"梁蝉道:"她专教我飞刀技艺的师父,把李大哥佩服得五体投地。"李荃道:"想不到郑大姐和梁姑娘还有渊源,那可是位侠肝义胆古道热肠之人,自从霸上一别时时想念。"张燕继续说道:"咱们的人还有漠北五虎,罗霄陈双辛然子,加上爹爹姐姐和我,至多再加上孤雁岭的三位寨主。李大哥,咱们的实力和潘府相比相差悬殊,这个担子不轻,请李大哥切勿推辞。"李荃早已料定这赈灾进行的同时要和潘府摊牌,本想推举张远主持大局,不料张燕提前说出便道:"燕妹所讲的江陵之事条理清楚明了,涉及到许多江湖豪杰。在下乃是官府中人多有不便,愿辅佐前辈共商大事。"众人再三举荐李荃只好应承下来。
烛焰摇曳灯花轻爆,张远夫妇相对而坐。燕儿娘叹了口气道:"都五十岁的人了,说你什么好,若不是燕儿带来这些银子我看你如何收场。"张远哄妻有道,此时最好的方法就是装出顺从的样子,洗耳恭听决不还口。"不过,看李荃面对那些粮食高兴的样子,我也明白了许多,那是灾民们的救命粮,他心里想的只是百姓。你说当初咱们要是遇到李荃这样的官,这一辈子可就安隐了。他带来三千两银子都是那些官员们凑出来的,虽然没用上倒也觉得你办的这件事有人领情。愁得头都白了,以后还是量力而行不要逞强的好。"这时外面传来阵阵喝采声,燕儿娘向窗看了会儿说道:"你来看,那个姓罗的小将军枪使得还真不错。"张远站起来看了一会儿说道:"他使的是罗家枪,劲力变化都可以,只是有欠刁钻狠辣,有的地方还应收敛些。这个岁数练到这份上也算很不错了。""啥到你眼里都好不了,你别拿你的眼光看别人,你练了一辈子了人家才多大,我看比燕儿大不了两三岁,人长得也好,秉性也好。"燕儿娘说着脸上现出慈爱的笑容。
"我告诉你不要胡思乱想,咱们这个二丫头比不得凤儿,她的事儿不好管,弄不好要落埋怨,到那时我可不管。"张远嫌妻子多亊提醒道。"我说啥啦,落啥埋怨?我不过随口说说。"燕儿娘嗔道,眼睛却一直没离开罗霄自语道,"我看挺合适的,燕儿那个脾气就应该配这么个忠厚老实的,合适。"张远皱起眉头道:"我再提醒你一句"燕儿娘道:"停,停,别说了。闺女也不是我自已的,我一个人瞎*啥心。"说完赌气走了。张远摇摇头继续向外观看,燕儿娘径直朝练功的人们走去。他不由得苦笑了一声,再看时罗霄的枪正好练完。也不知是否出了汗,燕儿娘用汗巾在人家头上擦来擦去。
就在潘福写好给李辅国的信交潘玮过目时,李辅国的大管家陆经天到了。潘玮原来因李辅国要派人来主持大局心有不满,后来感觉面对这许多的黑道中人,自己实在力不从心,加上已知张远就是追寻多年的仇人,而且张家之女成了公主,更是六神无主。陆经天的突然到来使他大喜过望,急忙摆酒接风。
陆经天和潘玮在京师见过面也算是老熟人了,他们寒喧了一阵转入正题。陆经天认为潘玮不过是个心黑手狠的土财主,根本不是可委以重任之人,从心里瞧他不起。但在这里无论大事小事还都离不开他,所以对他的言行举止很是留意。见他最关心张燕的事心里很不以为然,便将张燕在京师粗略地讲了一遍。
"陆大人,如此说来这个燕屏公主还真不能小看。她此行明着是省亲实则另有所为,老张家和皇上攀上关系事情可真的不好办了。"潘玮忧心忡忡地说道。陆经天听出他心中最关心的还是潘张两家的私仇,心中很是不快说道:"潘员外终于觅得仇家复仇有望可喜可贺,宰相大人对此极为看重。但是潘员外身负重任应三思而行,切不可因一己之私而意气用事。若是因小失大你我可都担当不起,一切都应以李大人的宏图霸业为重。"说到最后他的脸色冷峻起来。
潘玮老奸巨滑从他的脸色上已知自己言词偏颇便改口道:"陆大人教训的是,在下岂敢以私废公,为了宰相大人在下宁可放弃私仇而为宏图霸业赴汤蹈火!"陆经天的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