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门力夜击。北水关外有峻岭筑号台十一置炮以防外瞰”。经五个月的惨淡经营稳定了关门局势并为恢复辽西失地强固了根基。
同时是修筑宁远城。天启三年(1623)九月孙承宗命祖大寿修复宁远并令驻军尽恢复山海关至宁远沿线被焚弃各城。召辽人回故居垦荒屯田重建家园。又展采煤、煮盐、海运等事业以充实民力确保军需。宁远城竣工后调袁崇焕镇守。孙承宗自己则坐守山海关并备前屯充当其后盾。在袁崇焕的精心治理下宁远“商旅辐辏流移骈集远近望为乐土”成为一座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重镇。
随着宁远城守的日渐巩固明军防线不断延伸。天启五年(1625)夏孙承宗遣将分据锦州、松山、杏山、石屯及大小凌河各城。这样自宁远又向前推进二百里从而形成了以宁远为中心的宁锦防线。
四年来孙承宗重用袁崇焕等一大批忠直的文武将吏人才边防大备。“自承宗出镇关门息警中朝宴然不复以边事为虑矣。”不但扭转了原先的那种颓败之势且整个形势变得越来越好。正当他锐意恢复之际却遭到了来自魏忠贤的打击。
孙承宗功高权重誉满朝野。魏忠贤为长久把持朝柄一心想把孙承宗也拉到自己一边故进行过多次试探但均遭到拒绝由此怀恨在心。天启四年(1624)十一月孙承宗西巡至蓟、昌报请以十一月十四日入朝贺万寿节并面奏机宜。魏忠贤得知恐其拥兵“清君侧”大惧“绕御床哭上亦为心动”当即命内阁拟旨以“无旨擅离信地非祖宗法”为名令其返关。孙承宗无奈只好返回。事后阉党利用这件事攻击孙承宗“拥兵向阙叛逆显然”但熹宗没予理会。
天启五年(1625)八月柳河之败导致了孙承宗的去职。山海关总兵马世龙误信自后金逃归的“降虏生员”刘伯漒的话派兵渡柳河袭取耀州中伏遭败。阉党借机小题大作围攻马世龙并参劾孙承宗。孙承宗气极连上二疏自请罢官。九月返乡。
孙承宗辞职以后兵部尚书高第出任辽东经略。高第为一文人既不懂军事也没打过仗。他一到任上即一反孙承宗的部署下令拆撤宁锦防线。关外驻防将士除镇守宁远的袁崇焕拒不从命外其他诸城均撤一空。因而使孙承宗数年心血毁于一旦明朝在山海关及其关外的军事形势顷刻陷入一场新的危机。只是由于以袁崇焕为的广大将士的浴血奋战才使明军在天启六年正月、天启七年五月相继取得“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奇迹般地挡住了后金的凶猛进攻从而不仅使宁锦防线经受住战争的考验且使明朝避免了由于高第的错误军事决策而导致的军事大溃败。
崇祯二年(1629)皇太极率军避开宁锦假道内蒙从喜峰口突入塞内相继攻陷遵化、迂安、滦州、永平直指北京。且行反间计使崇祯帝囚系并最终杀害了袁崇焕。此事所谓“己巳虏变”。一时明廷乱作一团。而袁崇焕的下狱又导致军心涣散将士东归。在此危难之际明廷再次起用孙承宗“诏以原官兼兵部尚书守通州”统筹全局。孙承宗先晓以大义安定了军心。其后协调各路军队联合行动经数月艰苦作战取得“遵永大捷”并于崇祯三年(163o)五月将后金军驱逐出关。
孙承宗再任辽东经略后仍坚持以积极防御为主的方针继续加强宁锦防线决心重筑被高第毁弃的大凌河、右屯二城。崇祯四年(1631)七月令祖大寿等率兵四千守大凌河又征一万四千人筑城。八月六日动工筑城才二十天左右大凌河城墙刚刚修完雉堞仅修完一半后金突然兵归城下并于当天开始围城明军仓促闭门拒战。“承宗闻驰赴锦州遣吴襄、宗伟往救”。但宁远巡抚邱禾嘉“屡易师期伟与襄又不相能遂大败于长山”。至十月大凌河已被围三月守军粮尽援绝祖大寿假降奔还锦州“城复被毁”。大凌河失守引起了明廷内部的互相倾轧“延臣追咎筑城非策文章论禾嘉及承宗”。孙承宗连疏引疾求退。崇祯帝为平息朝议准其归籍孙承宗第二次被排挤下台。
崇祯十一年(清崇德三年1638)后金(清)兵深入内地。十一月九日围攻高阳。赋闲在家的孙承宗率全城军民与之血战。三天后城破孙承宗被俘因拒不投降被活活勒死。死后谥号文正。著作有《高阳集》。
孙承宗遗留的军事著作有《车营扣答合编》。这是他在督师蓟辽经营辽西防务时筹划反攻辽东与其属下讨论军事问题的记录整理而成的。全书共一百零八个问答由《车营总说》、《车营百八扣》、《车营百八答》和《车营百八说》等四部分组成通过问、答、说、图等对车营编组方法、营阵布列、行军作战、后勤保障等问题作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说。在作战指导思想上很重视挥火器的作用与各兵种的协同动作。如说:“用车在用火”“用火在叠阵”。所谓“用火”即是扬火力;所谓叠阵即步、骑、炮重叠配置彼此协同长短相补。战斗队形也要因地制宜灵活机动地使用方、圆、曲、直、锐等各种队形向人们展示了火器和冷兵器并用时代步、骑、炮等诸兵种协同作战的雏形在军事思想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