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1518~1593)
明代医家。字东璧晚号濒湖老人。蕲州(今湖北蕲春)人。世业医。父李言闻系当地名医。幼习儒后从医。曾精研古籍及医典并亲自上山采药收集民间的经验。有感于历代本草谬说多遂参考文献8oo余种结合实践历时27年撰成《本草纲目》52卷。在医理方面受金元四大家影响。对脉学、经络也有研究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流传于世;而《五脏图论》、《命门考》等医著已佚。
时珍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今湖北省蕲春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一五一八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三年)。他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名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那些空洞乏味的八股文怎么也学不进去。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九年三次到武昌考举人都落第了。于是他放弃了科举作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求父亲说:“我今年二十三岁了老是考不上您还是让我学医吧!”并且表示了这样的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很有名望的医生。大约到了三十八岁就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只任职一年李便辞职回乡。
在这十几年中李时珍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实践现古代的本草书籍“品数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特别是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因而遗祸无穷。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三十一岁那年他就开始酝酿为了“穷搜博采”读了大量参考书。家藏的书读完了就利用行医的机会向本乡豪门大户借。后来进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医院读的书就更多简直成了“书迷”。他自述“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本草纲目》原序)。顾景星在《李时珍传》里也赞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瞡”。确实如此他不但读了八百余种上万卷医书而且看过不少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敦煌的经史巨作他遍读了;几个古代伟大诗人的全集也都仔细钻研过。他还摘录了大量有关医药学的诗句。这些诗句给了他许多真实有用的医药学知识帮助他纠正了前人在医药学上的许多谬误。如古代医书中常常出现“鹜与凫”。它们指的是什么?是否有区别?历代药物学家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李时珍摘引屈原《离骚》中的“将与鸡鹜争食乎”“将泛乎若水中之凫乎”两句指出诗人把“鹜”与“凫”对举并称就是它们不是同一种禽鸟的明证。他又根据诗中对它们不同生活环境的描绘证明“鹜”是家鸭“凫”是野鸭子药性不同。屈原的诗赋竟成了李时珍考证药物名实的雄辩依据。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混杂往往弄不清药物的形状生长的情况。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药物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象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象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又如狗脊一药有的说它象萆薢有的说它象拔葜有的又说它象贯众说法很不一致。类似此情况很多李时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搁下笔来。这些难题该怎样解决呢?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
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
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药。但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搞不清楚。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指点下又察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这种植物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注解出来了。
在四处采访中或在自己的药圃里李时珍都非常注意观察药物的形态和生长情况。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李时珍早就研究它。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那么真正蕲蛇的样子又是怎么样的呢?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在治疗上述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蕲州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李时珍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那里有个狻猊洞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举目皆是。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所以生活在这一带。李时珍置危险于度外到处寻找。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由于这样深入实际调查过后来他在《本草纲目》写到白花蛇时就得心应手说得简明准确。说蕲蛇的形态是:“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说蕲蛇的捕捉和制作过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先撒沙土一把则蟠而不动以叉取之。用绳悬起刀破腹去肠物则反尾洗涤其腹盖护创尔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炕干。”同时也搞清了蕲蛇与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蕲地者虽干枯而眼光不陷他处者则否矣。”这样清楚地叙述蕲蛇各种情况当然是得力于实地调查的细致。
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一一采视对着实物进行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