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三分。
更何况蒙古部是草原各部中唯一一个实现了军人职业化的部落。就训练、军律、战术的整体实力上又要比其它部落强上几分。当然就蒙古人的战术而言,在郭进的眼里却是远远不及孙子兵法中哪般计谋百变的。无非就是高机动力,高远程打击能力。
而这两处优势都要建立在高纵深的野战中才会有效。要不然史上蒙古十万铁骑、五万高丽重步兵、五万汉人轻步兵,在九州岛上怎么会让区区十万日本武士打得全军覆没,还白白的提供了五万战场起义的汉人(至于五万汉人不战而降,我们大可揣测他们是为了报复家国被蒙古人所占,而临战倒戈相向的)猛男给日本人配种呢。(不要跟我说中国史上写着日本武士有二三十万,在日本人的记载中只动用了七、八万武士,考虑他们习惯性喜欢往自己的脸上帖金,所记不足为信,但做为中立的朝鲜史载十万应该是较为中肯的。要知道日本到十六世纪的战国时期,他们谓为大战的狭桶间合战也不到三万人)
暂不说中国史记载的神风天助论,史实上那台风刮走的不过是补给粮草的大船而已,试想这蒙古人在大陆打仗,何时考虑过后勤补给呢,一般是打到哪抢到哪,就地补给。登陆九州岛后,让日本人坚壁清野,关关阻挡。粮绝后,无路可退,便全军覆灭了。所以限制了蒙古人的纵深范围,等于就是限制了蒙古人的战力。
若将蒙古人的战术和中原兵法以武功作个类比的话。蒙古人的战术就像《葵花宝典》一样,讲究的是快、狠、准,一招毙敌,而中原兵法就像是《独孤九剑》一样,讲究的是避实就虚,攻敌之必救。差不多的兵力下,在开阔的草原之地,中原步兵是很难打得过蒙古骑兵的,只有在中原地区,利用复杂的山川地势、城墙关卡才有获胜的机会。
一场大败过后,溃败的三部联军,似乎与蒙古部斗争的最后一点意志力都消散了,很多士兵眼见着跑不掉了,没有像往常那样苦大仇深地负隅反抗、不死不休,竟然乖乖地弃械跪地投降了。而蒙古部这边也没像以前那样仇敌相见分外眼红,对跪降的敌军还要多砍上几刀泄愤,反而是在各部族领们的指示下,大部分军士继续追击,一小部分军士则乐滋滋地下马捆绑俘虏。
趁胜一股作气你逃我赶地一直追到了北海之滨,才将三部聚居在这里草场的族民也一窝端了,这次可没了“高过车轮者尽斩”的屠杀之令。蒙古部这次可谓是战果辉煌:俘虏了近十万三部族民不说,牛羊马数十万头,财物也装了好几高轮的大车。
战利品分配,连郭进这跟在铁木真身边未放一箭的百户,也分了十几个奴隶、几十匹牛羊牲畜。直到后来才知道,他的商业手段,让部落领们明白了奴隶贸易大有可图的前景,自由民劳动力换取参股配额更是和他们家里牲畜的多少息息相关。
多杀一个奴隶便是少了一份收入。留下了合撒儿领五千人马驻守在北海之滨,铁木真则率部继续追歼躲入了森林的敌军残敌,随时注意再一次幸运逃脱的蔑尔乞领脱脱别乞集合残部或是联合乃蛮部反扑。
大军返回温都尔汗本部后,其他人都可以暂时卸甲休整了,可郭进却要没日没夜地忙着组织管理人员赶赴北海之滨,开辟建设蒙古部第二个集团化经营的新牧场。这次他可就没什么好客气的了,从铁谷本部抽调了了大量的人手,又花大价钱购进了两千多的员工,设立了三万自由民的配额,待各部族兑换了牲畜参股以后,两千多人赶着近二十万头牲畜就赶赴北海草场牧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