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是到了最后,涉及到很多方的利益,每一步,都要小心的踏出,斟酌再斟酌。
好在双方都非常有诚意,大的框架也没有分歧,所以,尽管时间长了点,在公元一九三年春季,谈判结束了。
蔡邕的意愿达到了,卢植的意愿也达到了。两个人在功成之后,一起告老还乡。王允做了当朝太尉,他的意愿也达到了。
一切都太如意了,明年,刘表就会把整个荆州交给自己。后年,张鲁和刘焉就会去邺城养老。然后,曹*会把青徐交给自己。剩下袁术和孙坚两人,只需要一纸诏书。
王允觉得,自己就是重振大汉的最大功臣,就是因为自己设计杀了董卓,所以一切才能峰回路转,看似已经要灭亡的大汉才能奇迹般的起死回生。这重振社稷之臣,除了自己,还有谁能担当?
当然,关于新组建的朝廷之中,权利的划分是最大的问题。
这涉及到很多人的利益,如何处理好这个问题,是王允要考虑的。每一个官职的任命,都要考虑到各个方面。谁需要鼓励,谁需要安抚,大意不得。
就在王允为这个问题伤透脑筋的时候,有一个叫祢衡的上了一篇奏章。
祢衡说,大汉已经到了必须变法的时候,此时的王允,应该效法商鞅。以变图强。
祢衡也知道王允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如何组建新的朝廷。关于这一点,祢衡举例说明:洛阳的文职官员不足两百人,算上那些临时凑数的也就是了三百多个。可是洛阳在陈天路的治理下,一切却是井井有条。
原因是什么?祢衡认为,陈天路重建洛阳的时候,那些士族并没有伸出援手,所以洛阳用人都不是传统的“举荐”制度,而是谁有能力谁就可以干。
如果在其他的地方,三百多人几乎连一次救灾都做不到,所以,祢衡建议朝廷修改用人制度。祢衡还说,闵侯最大的功绩,就是没有加赋,但却府库殷实。
别说是重建一个洛阳了,现在的大汉其他地方,就算是修一座桥,都会往老百姓的头上加赋税,可是洛阳却没有。
洛阳的百姓每年交够皇粮地租之后,基本上没有其他的负担。所以那些涌向洛阳的流民,并没有像其他地方一样,慢慢的演变成黄巾。
祢衡说,经过这几年的动乱,大汉终于有了重振的机会,如果一切依旧按照祖制不变,那就等于我们自己放弃了重振大汉。
所以,现在必须变法,而且刚刚经历的大乱,也确实是变法的最好时机。
这篇文章在朝堂引起了很大恐慌,祢衡是个什么都敢说的人,认为是对的,他就会说出来。
很多人都知道他说的是对的,包括王允在内。
可是有时候,事情不是对了就可以去做。王允现在是士族的领袖,他必须维护士族的利益。如果真的做官不需要举荐了,如果大汉的收入真的不是掌握在士族的手中了,那士族的结果将会如何?
王允不敢想象,不敢想象那种失去光环,没有特权的日子该如何去渡过。
好在朝堂之上基本上都是他这样的人物,大家对祢衡的奏章采取了打压的态度,以“违背祖制,妄议朝政”的名义,将这个让人讨厌的家伙逮了起来。
尽管祢衡也算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但是他的遭遇在两个朝廷合二为一喜讯的冲击之下,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
整个大汉的士子们都在欢呼着,他们举冠相庆,庆祝自己的胜利。王允很开心,路过洛阳的时候,专门停留了几天,对洛阳的各种情况仔细的观察了一遍,对陈天路更是赞不绝口。
蔡邕也回到了洛阳,对于蔡文姬和陈天路之间的关系,蔡邕那双并没有昏花的老眼也能看出个大概,他的态度很暧昧,既没反对,也没有赞成。
未来老丈人这样的表态已经让陈天路很满意了。自己现在虽然是大汉的闵侯,可归根结底还是一个连字都没有的贱民。以蔡邕的身份,心中有点不快是定然的。既然什么都没说,那就是什么都有机会。
这对陈天路来说已经足够了,最少,他不用做出带着蔡文姬私奔的打算了。
王允在洛阳停留了一天,陈天路作为东道主,自然要宴请一番。席间,王允说,现在大汉一切动乱看来都要结束了,请闵侯用心重建洛阳,让天子能尽快还都。
陈天路表示自己义不容辞。说真的,陈天路觉得很累。并不是重建洛阳累,而是和王允他们相处起来,非常吃力。
对于王允设计杀董卓的事情,陈天路没有进行任何评价。
从内心来说,他十分反对董卓杀那些士人,同样也反对士人杀董卓,因为他认为,双方之间缺少的只是沟通而已。
陈天路问王允,还有什么自己能效劳的。这本来只是一句客气话,可是王允却当真说了:“闵侯,听说你和奉先关系不错,希望你能劝劝他。”
陈天路的心头一阵迷茫:“温侯?他现在怎么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