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1984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三章:长空死斗(三)(2/2)
o7、4o8等雷达,这些雷达除4o2、4o3是分米波雷达外,其他都是米波雷达,大体都是5o年代未、6o年代中期前开始装备部队的,技术在当时还算先进,探测距离也比较远,大约在3oo到4oo公里。但探测精度较差,方位误差在2到3度,距离误差1.5到2公里。

    一些担负特殊任务的雷达团还装备了77o5甲、77o5乙、4511等远程雷达。这个群体的数量最为庞大,是雷达团的主力,他们分布在防区四周,形成尾相连、左右重叠的绵密的雷达对空监视网,负责防区范围的对空监视任务。后陆续换装了571、1雷达。这两种雷达是分米波雷达,探测距离略近,但精度较高,还可担负辅助引导任务,与前面的雷达形成性能上的互补,所以并存了很长一段时间。

    第三部分,则是雷达团的核心力量—引导雷达连,数量最少,通常一个雷达团不过1到2个连。主要装备是从苏联进口的п-2o、п-3o、п-35型雷达,这些雷达均是厘米波雷达。1956年,为对付日益突出的台湾空军的袭扰战,我国从苏联引进了2o多部п-2o三座标雷达,之后又陆续进口了一些п-3o、п-35雷达。п-2o和п-3o性能差不多,只是在探测精度和距离上п-3o略好些,但这两种雷达有个缺点,即测高高度只能达到15ooo左右,所以还需配备专用的843测高雷达,这种雷达的天线是上下摆动,被部队习惯性称为“点头哈腰”。п-35雷达性能更先进一些,探测距离和测高高度都比前两者有较大提高,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三座标雷达,但由于数量较少,仅限于装备北方重点地区。这三种雷达探测距离远,方位和距离误差均在o.5公里(度)以内,是当时较为先进的雷达。但是由于数量稀少,一个重点防区雷达团往往也能装备两部三座标雷达,一部是п-2o,一部是п-3o,分布在两个基点上,构成相互支撑的防空引导点。由于使用频率较高,进口元件保障较困难,时常影响任务的执行。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国产的44o、441、6型引导雷达数量正日益增多,中国地区雷达落后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而且国产的新型雷达在精度上与在近3o年前进口的苏联雷达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因此可以说中国空军的雷达对空警戒网即便是在重点设防的三北地区也不够完善,除了整体布局还有不少空隙之外,由于雷达性能落后,加之双机站少,持续警戒的覆盖面积还不够大。特别是多数雷达没有同时配备高低天线,立体警戒空域尚未构成,常常看了高空丢了中低空;看了中低空丢了高空,特别是低空警戒还是个缺陷。在8o年代初期组织对抗演习,对抗双方便常利用雷达的弱点,轻松打破对方的防空警戒网。

    而在实战之中这种缺陷更是被曾经几乎是“手把手”的培养起中国空军的苏联方面所抓住,并施以毫不留情的猛烈打击。在大规模的利用远程航空兵方面的优势,对中国“三北”地区特别是北京及整个华北地区的重点目前展开肆无忌惮的远程巡航导弹攻击的同时,苏联空军前线航空兵也出动大批携带有反辐射导弹的苏—24、苏—22m、米格—27、苏—17型战斗轰炸机对三北地区前沿和纵深的雷达机站展开攻击,拔除中国的对空哨戒点,撕裂中国空军本就脆弱的防空网。

    针对西方世界完备的防空体系所不断升级的苏联空军,在走过了雅克—28型音轰炸机的弯路之后,终于拥有堪称完美作战能力的战斗轰炸机—苏—24“击剑手”。这种以美国空军F—111型战斗轰炸机为蓝本和主要对手的武器拥有更大的航程、载弹量和更加完善的电子设备以提供更好的突防与更有效的全天候的作战能力。在它的面前促不及防的中国空军几乎无能为力。

    专门对付相控阵雷达的kh—型反辐射导弹装有万向导引头,具有多目标记忆和锁定功能。这种射程16o公里的武器可以加装了一个备用集炸弹战斗部以增大毁伤能力,用来对付雷达天线与指挥车分开配置的雷达。不过这种导弹只用于对付中**队部署在高碑店的北京军区雷达第9旅—中**队在华北唯一一个装备了高频地波视距雷达的旅级部队。而其他更多的中国空军地面雷达则大多遭遇到粗大而笨重的kh-28型反辐射导弹的攻击,尽管作为苏联第一种专用的反辐射导弹,这种武器已经不再适应于美、苏抗衡的欧洲战场。但是在远东,它依旧可以有限的摧毁只能用关机的模式来进行最后的抵抗的中国雷达兵。

    事实上即便经过了长时间的精心准备,苏联空军也无法作到完全同步的摧毁中国位于“三北”地区的所有对空警戒系统。在数以千计的苏联空军各型军用飞机大规模的起降和进逼的过程之中,远程空射巡航导弹上千公里的长距离飞行之中,依旧有为数不少的地面雷达现了异常,并试图向防空指挥出警报。但是落后的指挥控制系统却令这些关乎生命的情报不是姗姗来迟,便是被对方的电子干扰所湮没。

    在信息的录取和传送上,中国空军仍主要采用手工作业。即雷达操作员通过目测,测算出目标的方位、距离,再通过传输系统报给情报使用单位。信息的传送主要是电话线,也有使用无线通信、微波定向传送、图象遥传等方式。基本上还都停留在手工作业,度和效率都不高,一个师级指挥所,通常只能担负3-6批的指挥任务,军以上指挥所也不会过12批,所以在一个作战方向往往建立有众多的指挥所和引导站,以弥补指挥控制能力之不足。但是这样的作法在快节奏的实战之中显得过于迟钝了。在空袭开始之后的一个小时之后,西山指挥部内才陆续接到了内蒙古方面的各防空部队所传回的讯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