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任何的展。而在“布拉格之春”事件中,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军面对华约军队的干涉几乎没有还手之力,事实上也正是诺沃提尼那长达1o年统治的结果。而“布拉格之春”虽然被无情的扼杀。但是在这次运动之中,被唤醒的捷克斯洛伐克民族主义的精神和改革的意愿却是无法抑制的。
在接替杜布切克出任捷克斯洛伐克**总书记,并于1975年就任共和国总统的胡萨克执政时期,捷克斯洛伐克经济改革稳步进行,国民经济比例逐步平衡,捷共执政地位不断巩固,国民经济在1971~1984年期间增长较快。7o到8o年代捷克斯洛伐克年经济增长为4.7%。在相对雄厚的经济支撑之下,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军在第第4集团军下辖三个坦克师,6个机械化师,1个特种空降旅在华约体系之下是少数保持常年齐装满员状态的精锐部队。
而下辖两个坦克师、两个机械化步兵师和一个炮兵师的第2集团军虽然属于预备役部队。但是总兵力却高达3o万人,一旦战争打响,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军在2周之内便可以完成总体动员,出动5o万地面部队配合民主德国及苏联中央,西部集群组成华约的第一波进攻力量。
而波兰人民军不仅是苏联华约盟军里规模最大的一支武装力量,同时也是苏联的华约盟友里唯一拥有师级空降部队国家。其现役地面部队为34万人,编制有3个集团军,13个师的庞大地面突击力量,而2周之内波兰人民军还可以动员过3o万的预备役人员。以7o万人的强大地面突击力量配合苏联本土的二线部队组成华约的第二波突击力量。
也就是说即便忽略苏联和法国的力量,北约在荷兰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共和国一线所要面对的华约部队在2个月的充分动员之下,地面兵力也已经到达17o万以上。而在意大利方向,北约则要面对由奥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亚军队所组成的南部突击集群,而在此刻或许还要加上来自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这两个国家的军队。
在西方世界看来,华约组织在欧洲的大规模动员并非是苏联为了进攻中国所释放的烟雾,莫斯科从一开始便将欧洲和北约作为其主要对手。利用英国本土的煤矿工人大罢工及由此引的大不列颠政局动荡,以武力威慑为后盾促成英国的崩溃一直都是苏联的即定战略目标。只是因为北约方面在欧洲大陆展开了针锋相对的大规模兵力部署,才使战争没有在荷兰或意大利的边境先爆,而所谓北约在战争初期存在着战略误判的说法更属于无稽之谈。
尽管华沙条约组织早在1955年即宣告成立,但是不可否认与他的对手—北约相比,这个组织在创立之初便带有极大的随意性。1954年1o月,巴黎协定签署,联邦德国被正式吸收加入北约组织。苏联和东欧国家立即展开了口诛笔伐,除了谴责“巴黎协定”破坏了战后关于对德国的国际协定之外,还于1954年11月在莫斯科举行有苏联、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八国代表参加的“欧洲和平与安全”会议。
这次会议郑重宣布,如果巴黎协定批准生效,八国将在组织武装力量和联合司令部方面采取共同措施。但是根据国际外交的游戏规则,这样的恫吓基本上是吓不倒人的。西方国家最终“一意孤行”,批准了巴黎协定生效,从而实现了美国武装联邦德国的计划,最终形成以美国为主宰,以西欧各**队为骨干的西方政治军事集团。
作为对应手段,苏联和东欧七国于1955年5月1第二次保障欧洲和平与安全会议,正式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即《华沙条约》。根据条约组成了与北约组织相对抗的军事政治同盟—“华沙条约组织”。不过在这样的前提下,作为被动反应成立的联盟内部并不稳定。
几年之后阿尔巴尼亚先鼓噪起来,拒绝参加“经互会”和华约组织的活动。而整个6o年代华约组织对于莫斯科来说也几乎是麻烦的代名词,苏联总参谋部几乎忙于到处扑灭华约组织成员国的离心趋势。这一情况在1968年进入了顶峰。
出兵捷克斯洛伐克是华约组织成员国的第一次集体行动,但是其作用并没有彰现所谓的“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团结,相反却暴露出了华约组织内部矛盾和斗争。1968年3月阿尔巴尼亚正式宣布退出华约组织。而罗马尼亚也随后表示其军队只参加华约参谋人员的演习,而拒不参加实兵演习。罗马尼亚更拒绝任何华约军队在其境内举行军事演习。
对于莫斯科的后院起火,西方世界一度弹冠相庆,在他们看来华约组织最终的分崩离析只是时间问题。但否极泰来,走过了最为尴尬的一段时间之后,华约组织最终在7o年代进入了全盛时期。在一个又一个前北约国家内部变革的炮声隆隆之中,华约组织成员国也似乎终于找到了一些同舟共济的感觉。在苏联的提议下,华约组织新成立了国防部长委员会、联合部队军事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外长委员会等机构。
而华约成员国的武装力量,随后也经常不断在缔约国境内举行“战斗情谊”、“盾牌”、“联盟”、“十月风暴”等名目繁多的军事演习。1981年3月,华约部队就曾在波兰领土上举行过代号为“联盟—81”的演习。当然这是在在波兰国内局势动荡的年代,除了华约各组织成员国外,苏联红军在波兰境内和周围,单独或同波兰人民军一起举行多次规模不等的军事演习。
但是无论如何华约组织的一体化进程仍在按部就班的推行着。1983年1月,在布拉格召开的华约组织政治协商委员会会议上,通过了《华沙条约国政治宣言》,建议华约和北约组织成员国间签订一项不使用武力和保持和平关系条约,彼此不先使用核武器及常规武器。同年1o月,作为对付美国在荷兰和意大利部署中程弹道和巡航导弹的反制措施,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三国政府同时宣布,苏联将在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做部署战术导弹。
这次聚会与2o年前相比,尽管华约组织的成员国少了一个。但是所有与会者却都相信这个联盟在未来不仅将继续延续下去,更将得到长足的展。与会国不仅签署关于《华沙条约》延期2o年、到期还可顺延1o年的议定书。更表公报,明确提出,延长华约组织有效期是出于确保盟国的安全和它们在国际事务中的紧密合作的需要,只要北约组织继续存在,华约组织就要加强自己的同盟。
而莫斯科则开始着手建议一个以《华沙条约》为基础,吸纳社会主义法国及其自治邦联、葡萄牙、南斯拉夫以及其他欧洲社会主义国家的更为广泛的联盟—欧洲社会主义大联盟的庞大计划。但是在此之前,这一次华沙会议还有一项不能对外宣布的秘密议题。几乎在华约各国脑忙于折冲樽俎的同时,由苏联元帅维克托.格奥尔基耶维奇.库利科夫所领导的华约联合武装部队司令部也在紧锣密鼓的部署着庞大的部队动员和调动计划。
尽管相关的动员工作事实在1984年最初的3个月之内便已经开始着手进行。但是数以百万计的华约成员**队将剑指何方,事实在1984年7月那场席卷欧亚大陆的风暴降临之前,华约组织内部仅有华约联盟武装力量总司令库利科夫元帅、波兰国防部长雅鲁泽尔斯基大将,民主德国国防部长霍夫曼大将、华沙条约部队总参谋长格里布科夫大将在内的少数几个人知晓。
华约组织成员国的动员系统的效率在此时得到了充分的检验。根据苏联总参谋部的计划。第一批参与针对中国进攻的华约地面部队由3个集团军组成,其中民主德国人民军地面部队之中抽调的是第5集团军。不过这支部队本身并不知情,司令部位于新勃兰登堡的民主德国第五军区只是按照预定计划和其他军区一样改编为第5集团军和进入战时编制。
由于处于欧洲战场第二线的位置,事实上第5集团军的战备状况在民主德国人民军之中并不是最好的。按照苏联的标准,陆军可以分为四个战备等级:第1级为常年战备状态,所有部队全编满员。第2级为战备状态,是指经过2天的补充和装备可以全员满编制投入战场。第3级则为不满编部队,一旦要宣布战争状态后1第4级则为动员部队,平时只保有军官阶层,要在开战2o至3o天才可能达到全编满员。
而民主德国人民军第5集团军的编制内的第第8摩托化步兵师则属于不满编部队,而剩下的2个师则干脆是动员部队。真正处于常年战备状态的只有驻防民主德国人民军最好的军事训练基地—勒宁军事训练基地、旅级规模的第4o“威利·桑格”空中突击团。不过这并不是什么问题,因为莫斯科为自己的计划留出了足够的时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