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黩武么!”一个身穿破烂儒服,面有菜色的年轻人望着远去的骑士,狠狠骂了一句台州话。惹得他身边的一个上了些年纪的儒生连忙一拉他的衣袖,开口也是浙音,“升之,这里是北京的大街上……”
被人唤作“升之”的正是刘升。他现在也混出头了!几个信奉大同思想的儒生找到了他,把他从开封十字河口的工地带到了北京城。还让他入了一所“预科书院”,就是预备考“大学”的书院。
现在大明国的教育体系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类似于后世小学、中学(暂时用不着高中)和大学的标准化、系统化和专业化的教育体系正在行成。
而这个体系并不是从小学开始建设,先小学,后中学,再大学的。而是倒过来,先大学,再中学,最后到小学的——这是很自然的,因为眼下是13世纪,陈德兴可没有地方去请外教,只能先培养一些名不副实的大学生(天道书院毕业生)。然后再用他们去教育中学生、小学生和其他大学生,同时再支持一些比较杰出的学生从事科学研究,以便逐步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大明大学教育的难度。
而且,没有了科举制度之后。华夏的读书人很快就意识到,考大学和考小吏还有当天道教道人,是他们新的上升通道。而在这些上升通道之中,考取大学肯定最有前途的。无论从政做官还是去当道人,一张天道书院或是别的大学的文凭,都是步步高升和获得高的保证!
因此,越来越多的年轻士子(考大学有年龄限制),现在都投入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中去了。而“高考”的难度,也是一年比一年高。许多没有接触过新式教育的士子根本考不上大学。
于是,各种各样的“高考预科班”就在北京、江都和明都三个大学云集的城市纷纷设立了。目的就是给士子们恶补新学知识,好让他们能有机会挤进大学校园。
而刘升也得到了几个还有些身家的“大同儒生”的资助,准备去考北京的政法书院,将来好当一个讼师替江南的贫下中农打官司……至少刘升现在是这么个想法。
“快走,快走!”老儒生拉着刘升就急匆匆的离开,仿佛发现有什么暗探局的特务在盯梢一般。
就在两人急匆匆离开北京街头的时候,几骑加急塘马,已经飞奔进了皇城禁中。
“圣人,明洲急报!”杨婆儿急急跑进西秀宫的时候,陈德兴正好李翠仙一块儿逗弄一个刚刚降生的女婴,这是陈德兴的第五个女儿,也是李翠仙为他生的第四个孩子。
“圣人,娘娘,明洲发生大疫!天花肆虐,染病者数以百万计!”
听到这个消息,李翠仙的身子微微抖了一下,难以置信地抬头望着杨婆儿,“数以百万计?天……花?怎么可能!?”
天花在13世纪的中国也是有的,不过那大都是小孩子得的,大人很少会感染,而且也不是每个小孩都得天花。
“明洲才多少人?”李翠仙蹙起秀眉,“怎么可能有几百万人得天花?婆儿,你没有搞错吧?”
杨婆儿已经将红封的加急快报双手奉上——红封加急都是一式三份,一份送宫中,一份送内阁府,一份送军部(先送陆军参谋部)。
李翠仙接过红封加急,然后取出里面的信筏,先粗略看了一遍,然后又一字一字地细看。最后倒吸一口冷气,扭过头看着还在牵女儿小手的陈德兴。
“圣人,蒙起、周小七、杨阿过联名奏报……明洲天花流行,光是墨西卡谷地和玛雅国就有不下百万人染病,而且死者甚众!中明洲总督府、玛雅沿海总督府和明洲大教方无论组织疫病蔓延,请求朝廷和天道宫援助!圣人,您看这……”
陈德兴还在牵小姑娘的手,满脸都是宠溺的表情。他的孩子有许多,但是这些年来他一直忙于军务、政务,和孩子们不大见面,真还没有看着一个小小的婴儿一长大的经历。现在稍得空隙,终于有了机会,因此对这个孩子也就特别关爱了。
听到李翠仙的焦急地提问,他却丝毫不当回事儿,只是一笑:“明洲土人不信天道,笃信恶魔,终遭天谴。此事还需天道教想办法啊,婆儿,去召墨影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