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oo7)
天宝七载,安禄山在范阳的西北修筑雄武城,在里面囤积大量的军需物资。唐玄宗命令王忠嗣巡视边关,王忠嗣到了范阳,刚好安禄山不在,结果王忠嗣无意中现雄武城里面堆积如山的军需物资,立刻意识到安禄山有反意,因此不敢在范阳逗留,连夜离开了安禄山的辖区,入京向唐玄宗报告此事。
但是,老皇帝对安禄山,却是非常信任的。无论是王忠嗣的报告也好,杨国忠的进言也好,还是太子李享和宦官高力士的劝说,老皇帝都没有放在心上。他信任安禄山,已经信任到痴迷的地步。雄武城的军器装备,换了任何一个皇帝,都会提起警惕的,偏偏唐玄宗不以为然,认为安禄山要对付的,只是契丹人而已。
这期间,刚好李林甫陷害王忠嗣,通过阴谋手段,将王忠嗣剥夺了兵权,贬为汉阳太守。可怜玄宗时代最出色的大将,曾经的四镇节度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王忠嗣,仅仅四十多岁,就郁郁而终。尽管这件事要责怪李林甫,可是当初杨国忠是依附李林甫的,在陷害王忠嗣一事上,杨国忠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王忠嗣原来的手下,比如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等人,对杨国忠都非常反感。
由于这件事涉及到的人很多,内情非常复杂,有些人不免将王忠嗣的去职,和安禄山也联系起来。其实,这件事,安禄山的确是冤枉的,在李林甫还活着的时候,安禄山就算有十八个胆子,都不敢起来闹事。但是,众说纷纭,真相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此事带来的恶劣影响。
在外人看来,连王忠嗣向皇帝报告,安禄山不安好心,结果皇帝将王忠嗣都处理了。可想而知,还有谁有王忠嗣这样的地位?还有谁有资格向皇帝报告安禄山要造反?那不是自己故意找死么?所以,许多官员明知道安禄山不怀好意,却懒得说出来,反正,皇帝对安禄山的信任,已经不可动摇了,说得再多也没有用。
甚至到后来,谁要是再说安禄山要造反,皇帝就将谁绑起来,送给安禄山处理。可想而知,这些人到了安禄山手上,会受到什么样的折磨,才能寻求一死。于是到后来,除了杨国忠之外,再也没有人向皇上进言,说安禄山要造反了。反正,这天下是你皇帝的,你既然都不爱惜,我们又何必着急呢?
李月蒙的语言组织能力很强,三言两语就将目前的天下大势述说了个大概,哥舒翰、杨国忠、安禄山三者的复杂关系,也陈述得一清二楚,让刘展对此有了清醒的认识。她最后说道:“现在杨国忠正在拼命的迫使安禄山造反,只要安禄山起兵,就能证明他的眼光是正确的,至于安禄山起兵会带来什么后果,他可没有想过。”
刘展听到这里,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老皇帝的控制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尽管沉迷于酒色,依然对权力非常的敏感,毕竟是从政变中一路厮杀过来的人,经历的风风雨雨可不少。只是,他为什么会对安禄山如此信任呢?实在是搞不懂啊!要是说安禄山是个美丽的女人,祸国殃民级别的,倒是可以说得过去,但是,安禄山明明是男人,而且是体重三百斤的大胖男人啊!真是怪事!
李月蒙继续说道:“杨国忠和安禄山不和,安禄山和哥舒翰也不和,哥舒翰和杨国忠也不和……”
这就叫一团糟了。
杨国忠是当朝的宰相,主管天下政务。哥舒翰是陇右节度使、河西节度使、朔方节度使,统帅帝国西北的全部军队(高仙芝、封常清统帅的安西四镇军队除外)。安禄山是平卢节度使、范阳节度使、河东节度使,统帅帝国东北的全部军队。这三个人,互相闹矛盾,谁也不听谁的,帝国的管理效率可想而知。
但是,这个一团糟,并不是自形成的,事实上,只要是有心人,都能够看出来,这实际上是老皇帝自己故意造成的。老皇帝要享受生活,要和杨贵妃天天沉醉于歌舞,无暇处理政务,手下的三个大将,互相不和,自然没有办法联合起来对付他,身边又有个忠心耿耿的高力士,他的皇位,那是稳当当的。毕竟是从政变中杀出来的人,对如何平衡属下还是很有心得的。
刘展听着听着,忽然说道:“你还蛮愤青的,看谁都不顺眼啊!”
李月蒙毫不客气的说道:“他们对我不好,我为什么要替他们说好话。”
刘展笑了笑,没有说什么。
他的确没有想到,自己抓回来的这个女人,不但不是百依百顺的柔弱女子,反而是语言尖锐的女愤青,对满朝的权贵,都说得一无是处,说得极端一点,那就是没有一句好话。李月蒙不但对安禄山、杨国忠、哥舒翰没有好感,对老皇帝、杨贵妃同样没有好感,就是太子李享,也被她骂得狗血淋头。
刘展实在想象不出,太子李享和她有什么样的仇怨,因为这完全是不可能的。根据他的认知,太子李享在马嵬驿兵变之前,实在是可怜人一个,提心吊胆的过日子,总是担心别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