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奇迹之轮回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三十六章 大难临头
    见项仲的情绪越来越低落了殷丞上前安慰道:“承奉兄无需气馁我观兄所带之兵各个神勇无匹假以时日若能聚得数万此等兵卒即便那黄巾倾巢而来又有何惧届时天下大可去的。”

    项仲看着殷丞先是不语随后哈哈大笑道:“哈哈哈山人尚不知兵此等精兵数千亦是难得遑论数万。”

    “为何?”殷丞不解。

    “想练精兵极难为了练成这些精兵我几乎是手把手地教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要领都重复无数次就这样还花去了十几年的光景想要练成数万那来那么多精力啊。”项仲解释道。

    “十……十几年?!”殷丞无法相信这个数字看方明等人的年龄不过二十出头十几年前还是挂着鼻涕的小孩呢难道说军训也要从娃娃抓起?

    “是啊十几年。哦我明白你的意思了现在的这些兵已经不是我最早训练的那些了可如果不是我最初训练的那些老兵带领新兵就不会这么快成熟如果不是新兵又变成老兵接着又带新兵那现在的这些兵卒就不可能有这样的成就练兵也要靠积累的。”

    听了项仲这些话后殷丞点着头表示理解。是啊练兵不易兵和民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从农夫到士兵的转型没有长时间训练是很难完成的。在练兵这方面毕隽和项仲各有一套从生物学角度来看项仲用的是‘用进废退’毕隽用的是‘适者生存’各有所长。

    “难怪我总觉得南照的新兵数目太少原来承奉兄是为了训练精兵故意控制数量啊兵不在多而在精此言不虚。”殷丞搞明白了一个问题又把话题转到了另一个上面。

    “非也。练精兵虽然不易练个数百上千人还是可以做到的。南照兵卒之所以数量短缺了这么多全是那宋乾之故。项某虽为县尉按律掌管士卒但兵甲钱粮还需仰仗县里支出。宋乾视钱财如性命常常数月不支一钱一粮现在这一百多人已是项某能维持的极限这还要靠县里乡绅暗中支援些许才能如此。”每次说到宋乾项仲都有些咬牙切齿的感觉。

    “承奉兄不必为那宋乾烦闷宋乾乃封谞门生自封谞因与张角暗通被诛其封氏一族已烟消云散兄为何不上书弹劾宋乾却让他依然安居于此?”殷丞的观念是即是苍蝇就该打死。

    “我何尝没这么做过连费侍大人都数次上书弹劾宋乾可宋乾将历年搜刮所得全都托人带入京中上下打点京中朝政依然把阉宦把持所用之人亦为一丘之貉这结果嘛那就可想而知了。”项仲无力地摇着头。

    “即如此承奉兄何不别走他处想我大汉天下岂能无有忠义之人?”殷丞对项仲死赖着不走确实很奇怪后世讲究跳槽殷丞也习惯了这种思维方式。

    “不可在这南照项某虽是小小县尉但仍是大汉官吏如何能投入他人门下做一门客。”

    嗯?这个有区别吗?在殷丞的印象里这种情况在三国太常见了项仲的反应太激烈了吧。究竟是他不愿与人结成私党呢还是他另有更大的野心看来在三国认别人当‘主公’并不是那么随便的嘛。

    说了这么多殷丞感到以他的观念是无法和项仲继续沟通下去了只能扯开话题问:“既然承奉兄决意留在南照那毕隽此来该如何应对?”

    项仲摸着胡子想了片刻道:“如果没有宋乾这个隐患南照未必怕那毕隽。南照县兵虽少可要是聚集衙役、各官员富户家丁至少可得六、七百人和毕隽所部相比虽然不多但黄巾缺少攻城器具我倚仗城墙之利守住县城还是有把握的。”

    “如果毕隽攻城宋乾又会怎么做?”

    “难说只能见机行事了。”项仲双手抱胸轻轻摇头道。

    “大哥集上换来的东西你一个人能拿会洪谷村吗?”殷丞见毕隽的事已经没什么可讨论的了转头对董想说道。

    “能啊是比较累但拿回去应该不成问题。怎么?你……”董想很憨厚地回答。

    “我的意思是如果能拿你先拿着东西一个人回去我留在县城看看情况再说也许还能帮上点忙。”

    “这……这……也好我先回去。这里需要我们帮忙吗?我可以在村里找些人来我们都是猎人放放箭帮着守守城还是可以的。”董想也是热心肠提出这样的建议也在意料之中。

    “这位董壮士表字如何称呼?”项仲在一旁插嘴道。

    “呵呵俺没取过字只有小名。”董想咧嘴笑道。

    “哈哈表字还是要取一个的这事就让山人代劳吧。董壮士的好意项某心领了刚才你也听到了南照守城并不是人多人少的问题你们来了也帮不上太大的忙反予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