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殷丞的判断诸葛亮制作的木牛在牛肚子里应该分为完全隔绝的上下两层上面一层是用来装东西的一般情况下装的是粮草下面一层则是安装了控制木牛行动的各式机括。当木牛受到牵引时这些机括就能引导四条牛腿做出抬起、前出、下落等简单动作也许还能做小幅度的左右摇摆。既然木牛可以自行迈步那么牵动它就不必花太大的力量既不需额外负担车辆的载重又不必花大力气来牵引所需用到的马匹当然会少很多。
至于说穿梭于蜀道之间牛的体形比四轮马车要小很多它完全可以出没在窄小的蜀道之中。而且相对于普通两轮马车来说木牛流马还有一个优势两轮马车牵引的马匹数量若是过一匹就必定会出现两马并排的局面不然车辕无法架设木牛流马就不同了无论使用几匹马进行牵引完全可以作收尾相接的一字排列这样也就可以减小队列的宽度更利于行走于小路。
通过简单的计算殷丞认为木牛流马最合理的配置应该是四马十牛也就是由四匹马进行牵引十匹木牛。一头木牛的装载量要略少于两轮马车差不多应该是三牛对两车三十头牛需要十二匹马在装载量相同的情况下二十辆车却需要四十匹马最少也要二十匹马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还有一点马车装运是把粮草袋层层堆叠在车里再用绳索进行捆扎其重心极不稳定行进途中也容易翻覆特别是那些颠簸的小路。而木牛是把粮草散装在牛腹之中其重心基本不会有太大变动只要不是快急转弯一般不会出现翻倒的情况。也就是说木牛运输队不但沿途消耗比较少而且它的行走度还要比马车运输高出不少。
木牛流马的优势还不止这些在蜀中从事运输木牛流马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对地面条件的依赖要远远小于两轮马车。马车或者木牛本身的自重可以看作是一个朝向地面的压力它对地面产生的压强是多少还要取决于它和地面接触的面积是多大木牛四个宽大脚掌的总面积明显大于马车车轮接触地面的面积也就是说在装载量相同的情况下木牛陷入地面的概率要比马车小很多出现‘难以自拔’的情况也会少很多。
通过一系列的对比殷丞自信地认为自己的判断应该有个**不离十虽然还不敢说和诸葛亮设计的一样起码会是最接近事实的一种假设了。
现在殷丞已经在蜀中扎下了根基如果不把木牛流马给‘仿制’出来那就太对比起自己了。木牛流马的原理很简单利用的都是些基础的物理知识这还难不倒殷丞。在大致确定工作原理之后需要解决的就是牛腹中的机括究竟是什么样的构造。
这些机括只需要能控制牛腿做一些简单的运动应该不是很复杂不外乎使用一些例如曲柄、偏心轮、连杆、齿轮一类的小型机械部件。尽管殷丞现在还没有具体的设计方案但他很有信心能把它顺利完成。
设计当然要花图纸可花图纸总得要工具吧殷丞哪来绘图仪器啊一切还得从制作工具先入手。他用两根木棍先做了一个级简陋的圆规有了圆规就能画出标准直角有了直角后第一把三国时代的三角尺就问世了随后殷丞还利用等分的原理做了一只量角器有了这些东西绘图就差不多可以进行了。
设计是开始了可进度却远低于殷丞的预计由于没有合用的制图纸丝绸之类的材料又有弹性殷丞的绘图只能在打磨平整的木板上进行短短十几天下来被殷丞废弃的木板就堆得像座小山之后木板的制造甚至跟不上殷丞的消耗了。同时因为毛笔不利于画出直线和圆弧殷丞使用的是烧制而成的炭条粗粗的炭条画出的粗线很是影响绘制的精度也给殷丞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两个月后尽管各方条件极其简陋但是在殷丞不懈地努力下木牛流马的研究重点已经从单纯的设计转向试制。试制和设计有着本质的区别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都会接踵而来有时一个零件产生的误差甚至会推翻整个设计思路最终导致必需由头至尾的从来一遍。
道路曲折、前途漫漫不过事实证明只要脚踏实地地去做万事都有成功的可能。在经历了半年的煎熬后被殷丞命名为1o7号的实验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