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之主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296.第296章 例行的朝议(2/2)
局在东那提拉草原上安插的探员,证明瓦刺人至少还需要一年甚至一年半的时间,才能完全将军力恢复战前。但是,这毕竟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开春之后,谁也不敢保证瓦刺会不会强行出军。”/br/br不要多,哪怕只来十万人,就有可能重新改变现有的西南战局了。/br/br帝国显然不能把希望寄托在瓦刺人犹豫不决或者五斗米道的师君拒绝跟外族勾连上,至少要有最坏情况的预案。/br/br“让城卫军参战吧!”/br/br老皇帝乾元基突然开口。/br/br在太平军接受招安并且顺利赶走阿曼王国的大军后,本来出京后奔着大青关而去的城卫军就放慢了脚步。最终,除了两个师团暂时留在了原山郡外,城卫军的主力已经重新撤回,中枢也早就有了将城卫军投入西南战场的提议和方案,只是最终还没执行。/br/br现在,趁帝国外部压力降到了最低的时候,乾元基下定了决心,要以雷霆力道一举荡清五斗米道。/br/br他的表态,算是给这件事的处理一锤定音。/br/br有鹰扬军团的加入,再加上城卫军的主力,在场的所有大臣都知道,西南战场大局已定。快则数月,慢则半年,就能彻底收复四郡。/br/br商议完了西南的议题后,太极殿偏殿内的气氛稍稍缓和了一些。/br/br短暂的休息后,他们开始了第二个议题。/br/br相比于五斗米道,已经接受招安的松江军直接威胁要小一些。当然,这并不是说松江军不如五斗米道叛军。事实上,真正有战略眼光的人都已经江军的潜力,绝对比横行一时的五斗米道更加可怕。只是,这个势力接受了招安,目前并没有跟帝国公然对抗。不仅没有破坏地方,还帮帝国分担了压力,挡住了阿曼王国的兵锋。/br/br正因此,窘迫的帝国才能暂时容忍它的存在。/br/br“先通报一下松江郡的近况吧。”/br/br这次汇报的轮到了内政大臣陈三生:“被那位新总督接手之后,松江郡各地情况基本稳定。来,这位总督对于治理地方也是有一定心得的——顺便问一下,纪局长,你们还没有查出陈武的真正身份和来历吗?”/br/br军情局局长纪俊臣耸了耸肩,没有开口。/br/br见状,陈三生也没在这个公认的难题上纠缠,继续道:“最近的话,松江一共有两件大事发生。一件是治安方面的,一伙海寇连夜血洗了乌山府的一个大家族,杀了五十三条人命。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后,那位新总督就顺利破案了,还顺带收拾了登州本地的一家商会——值得一提的是,据宁海郡那边的上书,松江的骑兵为了追杀海寇公然越境,一度闯到了泉州港。”/br/br未经中枢和其他州郡许可擅自派兵入境,无疑是重罪!/br/br对这条规矩,在场的文武官员自然不会不清楚,但眼下局面,没有人会因为这点去跟松江军翻脸。大家更在意的,是那位新总督的情报能力和破案的速度。/br/br陈三生这方面没有深入说明的意思,通报了另外一件事:“除了乌山血案外,剩下的大事就是松江军进行的改革了,这个想必很多人已经知道。根据公开收集到的消息,还有军情局那边提供的情报,松江军的改革同时包括军队整编和行政机构。军队上,基本跟咱们保持了一致。但行政机构上,已经完全脱离了帝国的制度——各位,这是公然的逾矩!”/br/br“那伙贼人素有反心,没什么好奇怪的。他们肯接受招安,不过是想拖延时间,经营自己的党羽和势力罢了。”纪俊臣淡淡的说着自己的判断。/br/br事实上,这也是朝中大部分官员的一致/br/br“内政部已经下发公文申斥了,命令他们改回原规制。”对这件事,陈三生已经给了一个处理结果,不过就连他自己都不相信陈武会听话照做。/br/br毕竟,朝令夕改是行政的大忌,更何况这种大规模的体制改革。/br/br“由他们去。”/br/br乾元基已经较开了,陈武再怎么改革,至少名义上还承认帝国。至于说贼人在经营党羽和势力,中枢这边又何尝不需要时间休养生息。只要能熬过这几年的困难期,等帝国重新振作起来,他不认为区区两郡之地能掀起什么风浪。/br/br当然,放任归放任,必要的监视还是不能少的。在例行的朝会结束后,乾元基刻意留住了纪俊臣,单独跟他谈了半个时辰。内容并不出人预料,那就是加大对松江军的情报收集力度,尽可能往松江军的高层中安插可靠的棋子。/br/br唯有知己知彼,才能以最小的代价击败这支神秘崛起的松江军!/br/br本书来自  //htl/31/31102/il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