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宋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十五章 重返临安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南宋至靖康南渡以来已愈百年正如词中所言六朝旧事随流水江南滑水早已洗尽赵家子孙北归的乡情。

    李思业他们抵达临安时正逢皇帝大婚朝廷遂下旨重开花灯夜举国欢庆。

    整个临安仿佛又回上元之夜翡翠流光姹紫斑斓无数花灯高高挂起或贴上灯谜供游人射猜;或挂幅半联待文人接续。武林门一带尤为热闹或沿街摆上小摊或挑着骆驼担子叫卖各种小贩有担元子的、捏糖人的、捏泥人的、卖定胜糕的、卖艺的、斗鸡的、斗蟋蟀的等等数不胜数。

    是夜天刚擦黑家家户户便早早吃过晚饭将大门一锁携妻扛子上街观灯去了临安本已繁华之至今夜更胜上元节便似应了那“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的俗语只见亭台楼榭、银装素裹满城街巷、铺银散玉。远近树木挂琳琅犹如撑片玉伞等到冰轮升起桂华满时只见临街人烟凑集之处遍搭起千姿百态的灯架真是玲珑百灯无奇不有银烛星球灿烂照耀如同自昼。今日也按历来京城上元旧俗千家万户不夜男女老少全都上街逛灯市;便是平日足不下楼的贵阁千金也破例上街观灯走桥凑个热闹。引得那风流少年如蚁附膻岁岁生出不少风流佳话来。但也有不少豪门闺秀身坐闺轿出游隔帘观灯有家人护卫这样的一顶轿子就如同一间移动的屋子。

    最吸引人的莫过于一更的洒金钱和二更的放烟火。一更时有太监出宫洒钱千百人争先恐后拼抢喜钱其中自然少不了轻薄之徒趁机揩油、食尽胭脂。

    时交二更灯潮正盛满街玩灯男女花红柳绿庶民仕女熙熙攘攘摊贩商贾叫卖声喧突然西湖上烟火腾空而起刹那间天空万紫千红幻像百变喜得孩童拍掌欢蹦、人群惊呼感叹。

    李思业一行人哪见过这等风流繁华场景直看得流连驻足、乐不思鲁。连一直沉默的燕老七也看得瞪大了铜铃眼眼里流露出些许枉过半生的感慨来王四宝自然埋于各种小吃之中连吃带拿身边还放了几大包由于他吃像不雅引来一大群小孩围观更有甚者几个小孩拍手唱起了儿歌:

    “黑面怪、长四宝。

    哪四宝?哪四宝?

    同听我说来你莫笑;

    一曰脸脸儿肥;

    二曰眼眼睛小;

    三是大耳四为皮。

    肚儿圆圆屁股翘。”

    气得王四宝举碗欲砸把众人都笑得前仰后合李思业忍笑散了一些铜钱孩子们拿了钱才一哄而散。

    渐渐地众人被人群挤散好在事先约定好了客栈倒也不怕走丢只有新任保镖燕老七一直紧紧跟着李思业生怕他出半点差池。

    灯会上还有不少故事谜由人表演观众配合或打一句诗词或是俗语李思业挤在一座台前上面一名女子托着香腮凝望墙上的宝剑台前放有四物一个针线、一方罗帕、一个粉盒、一束头。要求打一句俗语。李思业思索片刻便已明了他上前拿起粉盒递给台上女子。女子含羞也把宝剑给了他。

    “这位爷猜中了谜底就是‘宝剑配英雄、红粉赠佳人’旁边一个老汉高声叫道他笑吟吟地取过一串彩钱递给李思业这是猜中者的彩头。此后李思业又在各处连射四谜这才拿着一大包奖品尽兴而归。

    过了一座小桥小桥边上是一座灯铺只见上方挂有一副对联摊主正得意洋洋地说道:“这是我家老爷出的千古绝对至今无人能对出正联我家老爷说了只要对仗工整且不是前人已经对过的皆可应对彩头看下联的工整和意境从十贯到五百贯不止。”

    由于彩头丰厚对联下早有数百名书生或站或蹲各自皱眉托腮苦苦地思索将小小的桥头挤得水泄不通。

    早在秦汉以前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开始把联语写在桃木板上称作‘桃符’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写了历史上第一则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宋代以后对联逐渐在民间兴起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北宋诗人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过年盛况的真实写照。

    李思业仰头看去只见上联写着‘烟沿艳檐烟燕眼’心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