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贩子在唐朝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二十三章 书本与雕版印刷
    次日。

    郑族长老郑聿明手中拿着长长的一卷正向三老并卢鸿诵读最终定稿的玄坛讲经录。

    这郑聿明当时也曾参与对卢鸿的考究经义学得非常扎实。此次讲经录的整理点校工作便是由他具体组织的。

    这次已经是最后一次由三老、卢鸿审校讲经录了。

    当郑聿明读完最后一卷讲经录三老及卢鸿均表示再无修改的意愿时郑聿明兴奋地说:“既然三老并卢公子再无修改意见学生这便安排人手开始抄写。众大世家并数十位前来听讲的经学名流都前来求取讲经录只怕要多些人手抄写才好。”

    卢鸿听了这话不由得动起心思。若说他这些年读书时最郁闷的是什么那就是这唐朝时书的形式了。

    原来唐朝时的书和后世那些书本是完完全全不一样的。唐朝时的书大多写在帛或加工过的长长纸卷上从左到右卷成一轴阅时只能由右向左展开依次。书籍以卷分节便是由此而来。一套书便是若干卷装在一个盒内称为书函。

    虽然此时也偶尔有册页但却是折页小册亦是一张长纸一节节折起来重叠读时拉开或翻开皆可多是用于书信等短文却没有用于书写经史等书籍的。就是这样的折页也是非常少见的。

    卢鸿对此感觉极其的不便在他看来现在的书简直不能称之为书不仅携带不便困难成本更是极高根本不可能普及和推广。

    想到此处卢鸿便向三老并郑聿明说:“晚辈倒有一法虽然开头麻烦一些却能一次成书千百且携带方便颇利传播。不知可否一试?”

    三老及郑聿明一听均大感兴趣忙追问端底。

    卢鸿所说的方法便是雕版印刷。

    这雕版印刷术乃是后世制印书籍的主要方法。虽然宋时明了活字印刷术但直至清末最为通用的印刷方法仍是雕版活字印刷一般只用于木活字家谱这类地方。官方印书除清时有记载的几次铜活字印书外也主要以雕版为主。

    但在唐初这雕版印刷之术还处于肇始之初只是偶有那信佛之人以雕版印制佛像等物用以印书却是绝无之事。

    卢鸿便边比划边解说一一为四人解惑。

    雕版所用制版材料多为木材。一般以枣木、梨木这等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且与制作家具不同制版之木要取那横断面截作块块木板并经处理后方可使用称为“短版”。雕版印刷就是在这木板上将文字雕刻成阳文刷上墨再将纸在覆于板上印制成书。

    郑聿明听了如有所悟说道:“卢公子所说之法倒似那碑拓一般。只是碑拓乃是阴文字是凹陷进去的因此要将纸捶拓后遍体涂墨显出黑底白字来。公子这法虽然刻时略为费功印时倒省时省墨看着也方便。只是如此一来那版必然要刻成反书的文字方可却是如何刻得?”

    卢鸿鸿却笑了说:“这却也不难。最简单之法便是在极薄的纸上写好书稿然后将之反向铺在木板上以加过材料的水洇透了紧紧压在木板上字迹便自然会复拓于木板之上然后由刻工雕刻便可。”

    又就其他问题与三老并郑聿明讨论半天最终决定这套讲经录便由卢鸿所提出的雕版印刷法印制。只是如此一来卢鸿不免又要多留在郑家几天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