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个多月的连续奋战史上第一部活字印刷品《范阳经辩录》终于问世了。
依然是线装书字体还是卢鸿的小字真书封面题字是孔颖达的手迹。
这部书比起《玄坛讲经录》来除了采用活字印刷外另有几点不同之处。
一是内容要多得多。《玄坛讲经录》不过几千字只是以语录方式阐述了气学的基本理论。《范阳经辩录》正如书名所言基本是忠实地记录了范阳经会上讲经及辩论的全部内容。其结果就是《范阳经辩录》的长度大大出了预计标准这也是为什么卢鸿不得不在条件并不十分成熟的情况下采用活字印刷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是语言虽然仍以文言文为主但加入了众多的口语。既然是原样记录辩论过程自然会有众多的口语使用。尤其是辩论部分除了改正部分明显口误外卢鸿几乎要求完全按照记录的真实内容编排。这一点他与三老等人经过了反复的争论。三老等人开始不同意采用原话入书的主要理由便是妨碍了书录的文采。最后卢鸿提出的“最大限度的客观真实”、“不以词害义”的观点打动了众人。同时卢鸿认为经辩本是以口语对战为特色的一旦改用文言则辩战气氛全无。最终结果便是先前的演讲部分由讲经者整理润色后以文言形式出现;而经辩部分则全为真实记录。
三是标点符号终于出现但非常简单只一种符号就是句号。事实上这种以句号标点来分隔句子的方式也不算是新明。旧时学堂上老师教学生习经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标明句读。老师在前边诵读下边学生要用笔一般不是蘸墨而是以朱砂在断句处划出圆圈。这种做法不只是麻烦最要命的是不同的句读会给人理解经义造成不同的涵义。
比如《老子》中几句“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便有人断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但也有人断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实在是人为给解经增加麻烦。
古籍中的句读现在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要加标点怕是争议多多。但《范阳经辩录》的几个当事人除了6蒙半途离开其他众人都参与了点校。这句读之事卢鸿就直接提了出来言道在排版时要将标点直接排印在书上。此举倒是毫无争议《范阳经辩录》也成了有史以来第一部自标句读的书籍。
此外《范阳经辩录》的印数也大大出了《玄坛讲经录》。本来卢祖安等人意思是考虑到上次《玄坛讲经录》求者众多的局面此次经辩印数翻一番整印一千套。众人觉得这个数目已经是非常之大了但卢鸿想不也不想便一口否掉了。他说出来的数字吓了众人一跳居然是三千套。
卢祖安等人当然相信三千套也有人要但问题是三千套的成本不是个小数而且卢家也用不了这么多。那纸和墨因为采用的还是檀皮熟纸和普通松烟价格不低;虽然要买这书的人肯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