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卢鸿善书之名已然大着又有了褚遂良的大力推举船高。虽然卢鸿早已声称无暇参加各类集会宴请但求书之人却是络绎不绝。其中不乏将门路托到卢承庆、孔颖达等人的头上的卢鸿也不好拂了面子因此也有些书作渐渐流出更是轰动长安引得大唐书风也渐有转变。
最早求得卢鸿书作的当然就是近水楼台的褚遂良大人。自从见了卢鸿真草隶篆诸体书法后便缠着卢鸿为他写一套法书以为临习之用。卢鸿无法便为他写了一套四条大屏分为真草隶篆四体内容乃是张衡的《四美歌》。
这套立轴条屏均为六尺之制虽然称不上巨幅但其四屏并立形制也颇为可观。尤其是立轴悬挂的形式更令人耳目一新。
立轴这种形式在后世是书法的主流但在唐时是绝未曾见的。唐人作书均是横幅裱为卷轴观赏时展开把玩也不会将之挂在墙上。后来南宋时才有立轴形式出现但是否用于悬挂也无确凿证据。比较可信的是自元入明后悬挂立轴才成了书法的通用形式。
褚遂良从卢鸿这求了这四条屏后自然喜不自胜张挂在自己书房中日日相对观摹不缀。来访之人见了这四条屏也是讶于形式新奇书法精美。一时之间立轴书法蔚然成风篆隶字体也再度流行开来。更有那好古追奇之人。将那鸟虫体、文等俱都搬了出来展成六条屏、八条屏等。一时之间豪门大户家家墙上都挂上了几条立轴。据说长安有一家新兴鲜卑权贵以族为姓人称鲜鲜氏的一口气在书房围圈挂了二十余条立轴。这些书法从上古钟鼎文到近人地行草书大字小字。挤得屋内密密麻麻。人一进了屋。便觉得头昏眼花。如鱼落网底一般。故人皆称之为“鲜鲜”。
此时卢鸿那名声可说如日中天。此前卢鸿名气本已不小尤其自他来到长安举凡新作短柱、鉴古断伪、王府题诗、创折扇、篆隶条屏等事迹佳话一一流传开来只引得长安学子趋之若骛日以跟随卢鸿所倡新风为尚。更有甚者。不惜重金买通孔颖达府中下人为之随时关注卢鸿的一言一行。以至于卢鸿有什么口头禅、喜欢什么穿着、爱吃鱼还是爱吃鸡、起床后是先洗脸还是先刷牙等都被一一探听出来引起广大追星族的追捧模仿成为青年男女集会时谈论最多的话题。卢鸿本人则一跃成为大唐最耀眼的偶像级明星你可以不知道尧舜为何、孔孟是谁但若说不知道卢鸿的名字肯定会被人鄙视到无地自容的。
而孔颖达府上的《五经正义》修书小组。也成了最受大唐士林关注地对象。小组成立时上报地那篇经义总纲。已然逐渐流传开来博得一片喝彩。消息灵通地人士均知道此文虽然是挂着孔颖达、颜师古等人的名字。但实是由卢鸿捉刀而成的。之后的《古文尚书》辩伪考证又再次掀起一阵狂澜。这两件士林中的大事背后都有卢鸿的身影一时使士林中人对这位卢府神童再次给予了极高的关注。
而此时地修书工作进展也颇为顺利。小组中分成若干团队分由人带领注解经义。每日里在石桌上均要碰个头通报进展商议细节。休息时还要听卢鸿讲演格物实验另参与众人都有身在桃源般的感觉。
只是在大唐的朝堂之上却渐有风云隐动之势因为一件小案引的大唐开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反腐事件几乎震动了整个大唐政局。
这件后世称为“虚仓案”的案子最初起因却极为偶然。
最初是洛阳地方上的一个县令名唤李明世。此人也没有什么真实才学只不过因着与当朝某权贵有些绕着弯的亲戚走了些门路在前几年时便因推举而入了仕途。只是此人实在不是个当官地料便是大字也不识得几个。还好仗着上边有人没人愿意与他为难因此上也混得稳稳当当一路顺风顺水。
只是大唐时官员薪俸也没有多少油水。何况他身在洛阳地方地处东京这等芝麻官能有多少孝敬。眼见得身边多是豪门大户挥金如土自然不免心中痒总是寻思着要开个财路捞些外快才好。
事也凑巧正在这李大人一门心思找财门路时一位少年时地好友偶然上门拜访。他这位好友少年时便善于钻营本姓尤人都称他为“尤老鼠”。这尤老鼠因为在故乡恶了当地一位豪强混不下去了便带了妻儿举家迁至洛阳城郊。除了每日在城中打些短工偶尔也帮人拉活搭纤以为营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