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没想到今天用来忽悠二位禅宗高僧倒是实在好用。
然他心中这般想着脸上依然严肃庄重不敢露出半情。
李泰先开口道:“不想卢公子学贯诸家佛家经义也能这般信手拈来。李泰佩服。”
了然笑着道:“以后公子若得暇时还望多到老衲这里走走。若能得公子棒喝点醒实是善果。”
卢鸿连道不敢口中说着不过是拾前人牙慧心中却道:“拾前人牙慧自然是没有的不过象我这拾后人牙慧的怕真是绝无仅有了。”
三人又笑谈几句李泰才又起话题道:“了然大师上次在尊庐中见过那卷东西本王心中很是疑惑。因此今日特地请了卢公子来一鉴。卢公子法眼如炬想来必能解本王心中疑窦。”
了然呵呵笑着说:“这有何不可。总是些身外之物也不值得魏王如此上心。”说罢唤神秀道:“神秀你去把那卷《临河序》拿来。”
神秀做礼退出片刻之后手中拿着一个长方锦盒而入。这锦盒也有些年头看来已经颇为老旧颜色已经变得有些暗淡了。
神秀将锦盒恭恭敬敬地奉到了了然手中了然随手递给魏王道:“魏王请便。”
李泰小心翼翼地将锦盒接过又将其打开从中取出一件卷轴来。
卢鸿见了这件卷轴便“唔”了一声从其纸色等看来若不出意外应该是一件旧裱书画真品。只是究竟是真是假还需打开细看方才能最后定论。
李泰对着卢鸿神秘地一笑缓缓解开这件卷轴一点点地展开了。最乃是三个古隶大字“临河序”笔法古拙中又有淡然之意显然非是寻常手笔。
随着卷轴渐渐展开露出已经黄的纸色来。行开头几个字半真半草却是“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两句。卢鸿一见不由“啊”地惊叫了出来。
李泰手下不停一件长卷徐徐展开全文出现在卢鸿眼前。这件东西书风为小草开头还比较平稳越到后边越是放纵潦草。
卢鸿不敢怠慢先细细审看了长卷的纸张、墨色以及款识。以他地眼力来看纸墨绝是古物无疑其形式体例也均合古法。只是说来也怪除了开头三个大字外通篇竟然没有一件跋文就连收藏章记也是绝无。整件作品文字与通行的《兰亭序》开篇百余字基本相同只有一两句偶有出入。但其书法风格却与内府那件《兰亭序》大异。
世间通传的《兰亭序》乃是太宗皇帝收得兰亭后命各大臣中工书者临写又使妙手如冯承素等人响拓摹本此外又将其雕刻上石拓本由是流传日广世人方能略窥其大概。内府《兰亭》乃是行书长卷共有三百余字笔法妩媚多姿气韵流畅。而此篇则仅有一百余字自“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之后概未见录。其笔法颇有隶意且运笔草草大有无意为之的感觉却自然生动别有一种疏狂之态。
卢鸿只觉得口中干双手不住微微颤抖心中“砰砰”直跳。他强自按下激动的心情反复将此卷书法文字、笔法从头至尾再三查过直至觉得再无疏漏这才直起身来长长地舒出了一口气。
看到这般情景魏王李泰也忍不住略有紧张见卢鸿已经看完了出声问道:“怎么样?”
卢鸿沉吟不语此事实是匪夷所思。眼前此卷无论哪个方面来看都是晋时古物无疑。其书风大似王羲之《姨母》、《初月》风格按其笔法追索便应该是传说中的《兰亭序》。
只是如果此卷乃是真正的《兰亭序》那内府中收录的一卷流传后世的《兰亭序》又有何解?
卢鸿心中翻腾也是难以断定。在前世记忆中后人对于流传的那卷王羲之《兰亭序》推崇倍至但也一直存在疑问。质疑最多地便是其书风大异于晋时文字更与记载中王羲之“龙跃天门虎卧凤阙”的雄强之风不符过于妩媚缠绵。
此时见了此卷《兰亭序》虽然不知内府中那一卷究竟是何等模样但卢鸿却隐隐觉得自己眼前这一卷才应该是真正的《兰亭序》。
只以书风而言此卷中的那份疏狂磊落便不是内府本所能敌地。而晋时人物确实不当有那般回转缠绕的笔法。
沉吟再三卢鸿才含糊说道:“此事委实难以断定。除非在下能亲眼见过内府中所藏《兰亭》真品不然终无法确论。”
魏王李泰“哈哈”一笑道:“若是卢公子要看那卷《兰亭序》倒也不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