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磐传说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涅磐爆发更新!(2/2)
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魁星或魁。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根据民间传说魁星爷生前长相奇丑脸上长满斑点又是个跛脚。有人便写了一打油诗来取笑他:不扬何用饰铅华纵使铅华也莫遮。娶得麻姑成两美比来蜂室果无差。须眉以下鸿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檐前贪午睡风吹额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离奇一步高来一步低。款款行时身欲舞飘飘度处乎如口。只缘世路皆倾险累得芳踪尽侧奇。莫笑腰枝常半折临时摇曳亦多姿。

    然而这位魁星爷志气奇高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试时问他何脸上全是斑点他答道:“麻面满天星”;问他的脚为何跛了他答道:“独脚跳龙门”。皇帝很满意就录取了他。

    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传说说魁星爷生前虽然满腹学问可惜每考必败便悲愤得投河自杀了。岂料竟被鳖鱼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运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读书人都郑重的祭拜。

    晒书·晒衣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中的郁闷。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贺牛生日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吃巧果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若购买一斤巧果其中还会有一对身披战甲如门神的人偶号称“果食将军”。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罪尤折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可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称为“花瓜”

    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历史上各朝代则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于七月七日设汤饼。唐朝的节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进斫饼并订七月七日为晒书节三省六部以下各赐金若干以备宴席之用称为“晒书会”。七夕同时也是适宜配药的日子。据说一种以松柏为药材的秘方这种神奇的药丸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调配合成服一丸可延长十年的寿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此外还有饵松实、服柏子、折荷叶等均号称为长生不老的仙药。比较实用的药方有晒槐汁治痔煎苦瓜治眼摘瓜蒂治下痢等等不一而足。其功效如何就只有试过的人才知道了。

    各地异俗

    广东——七娘会

    在广东最重视七夕节的是清代、民国年间并流传有许许多多有趣的风习。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即已记载了清初“七娘会”的盛况民国年间并流传有许许多多有趣的风习。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即已记载了清初“七娘会”的盛况民间多称“拜七姐”。据参加过民国年间的“拜七姐”活动的老人回忆广州西关一带尤为盛行“拜七姐”。活动一般是在少女少*妇中进行(男子与老年妇女只能在一旁观看并行礼祭拜而已)预先由要好的十数名姐妹组织起来准备“拜七姐”在六月份便要将一些稻谷、麦粒、绿豆等浸在瓷碗里让它们芽。临近七夕就更加忙碌要凑起一些钱请家里人帮忙用竹篾纸扎糊起一座鹊桥并且制作各种各样的精美手工艺品。到七夕之夜便在厅堂中摆设八仙桌系上刺绣台围(桌裙)摆上各种精彩纷呈的花果制品及女红巧物大显女儿们的巧艺。有用剪纸红花带围着的谷秧、豆芽盘盘中点着油灯灯光透出彩画薄纸灯罩艳彩夺目;有精心布置的插花幽香四溢的白兰、茉莉、素馨及其他鲜花插在铜瓷花瓶里;有茶匙般大的荷、玫瑰、夜合、山茶插在小盆中一朵真的配一朵假的真假难辩;还有把苹果桃柿等生果切削拼叠成各种鸟兽等形状的果盘;寸许长的绣花衣裙鞋袜及花木屐;用金银彩线织绣的小罗帐、被单、帘幔、桌裙;指甲大小的扇子、手帕;用小木板敷土种豆粟苗配细木砌的亭台楼阁总之是越细致越显得巧。又用米粒、芝麻、灯草芯、彩纸制成各种形式的塔楼、桌椅、瓶炉、花果、文房四宝及各种花纹和文字的麻豆砌成的供品;还挂一盏盏的玻璃或彩纸的花灯、宫灯及柚皮、蛋壳灯(上雕山水花鸟图案)动物形灯。最惹人爱的是女儿们用彩绸扎制的精美的雏偶即布娃娃。雏偶有牛郎、织女及一对小儿女的形象一般放于上层下边是吹萧弹琴舞蹈的小儿形象庆贺双星相会之意。还有“西厢”、“红楼”、“杨门女将”等成套的戏剧人物形象(也与瓷塑雏偶是家长买给小儿女作节日礼物的)。另外当然也少不了陈列化妆用品如小胭脂盒、镜、彩梳、绒花、脂粉等既供织女使用也供女儿们自用。还有蜡制瓜果、小动物等。此外就是甜咸点心、茶、酒、瓜子、花生等食物必不可少的是烛台、香炉、插上香烛并用最好的檀香点燃。

    女儿们在七夕夜要尽情梳妆打扮用天河水沐浴、洗头然后换上锦绸裙袄、旗袍头上梳髻戴上白兰、素馨等花饰;再画眉、抹脂粉、点绛唇、额上印花;用凤仙花汁染指甲。经过这番打扮女儿们一个个如同仙子下凡围坐于八仙桌旁鹊桥边上进行各种游戏:或自娱自乐吟诗作对行令猜谜并穿针祭拜乞巧;并指点天上北斗七星(相传织女是七星姐妹中的一员)及双星讲述牛女故事、诗文典故;或请来歌姬演唱粤曲奏八音乐等女儿们也自奏琴萧等乐器。这时人们可往各处人家参观乞巧桌陈设到的人虽多主人也仍高兴招待。欢庆至半夜十二点钟为织女下凡之吉时此时所有的灯彩、香烛都点燃五光十色一片辉煌;姑娘们兴高采烈穿针引线喜迎七姐到处欢声鼎沸。最后欢宴一番这才散去。诚如清诗人汪仑(传说中的鱼名)《羊城七夕竹枝词》听说:“绣闼瑶扉取次开花为屏障玉为台。青溪小女蓝桥妹有约会宵乞巧来。”

    台湾——拜“床母”

    台湾七夕拜七娘妈之外往往也另备小碗油饭到房中拜“床母”二者应有类似含意。生产、育儿这都是女性无可替代的职责因此这类神祇也都是女性神;在女性神与女性信徒之间遂构成密切的联系化解了女性在承担母职时的焦虑与恐惧。“床母”是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床母的生日家中有儿童的家庭在当天傍晚时在儿童睡的床边拜床母;供品包括:油饭、鸡酒(或麻油鸡)焚烧“四方金”和“床母衣”拜床母时不宜太长不像平常祭拜要斟酒三巡大约供品摆好香点了以后就可以准备烧“四方金”和“床母衣”烧完即可撤供希望孩子快快长大不能拜太久怕床母会宠孩子赖床等。

    江苏——七夕香桥会

    在江苏嘉兴塘汇乡古窦泾村有七夕香桥会。每年七夕人们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所谓香桥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着的线香)搭成的长约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于栏杆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这香桥是由传说中的鹊桥传说衍化而来。

    湖南、浙江——妇女洗、接露水

    妇女七夕洗也是特别的习俗。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例如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而散文名家琦君(浙江籍)的《髻》也提到其母与叔婆等女眷都在七夕沐。这项习俗大约和七夕“圣水”的信仰有关。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胶东——拜七姐神

    在胶东地区多于七夕拜七姐神。年轻妇女穿上新装欢聚一堂于庭中盟结七姐妹口唱歌谣:“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针不图你线光学你七十二样好手段。”不少地方还制作“巧花”少女们用面粉制牡丹、莲、梅、兰、菊等带花的饼馍食品(或称巧果)还有巧菜即于酒盅中培育麦芽(此即宋代的“种生”)用巧果、巧菜来祭祀织女。

    中国西南——染指甲

    染指甲系流传在中国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四川省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两地也有此风。许多地区的年轻姑娘喜欢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传说不仅可以年青美丽而且对未婚的女子还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子与儿童们在节日娱乐中的一种爱好也与生育信仰有密切的关系。

    广州——迎仙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陕西——结扎巧姑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也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

    广西——七夕储水

    广西某些地区有七夕储水的习俗认为双七水洗浴能消灾除病体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将红头绳结七个结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山东——种巧菜作巧花

    山东荣城有两种活动一种是“巧菜”即少女在酒杯中培育麦芽一种是“巧花”也是由少女用面粉塑制各种带花的食品。

    绍兴——南瓜棚下听悄悄话

    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七夕节诗词】

    [编辑本段]

    古诗十九之一(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七夕(唐)权德舆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七夕(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鹊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这诗传说是唐朝的一个六岁的小孩林杰写的在一些地方广为传诵七夕望月之时往往吟哦。

    鹊桥仙(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七夕词(唐)崔颢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

    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七夕(唐)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七夕(宋)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七夕(唐)曹松

    牛女相期七夕秋相逢俱喜鹊横流。

    彤云缥缈回金辂明月婵娟挂玉钩。

    燕羽几曾添别恨花容终不更含羞。

    更残便是分襟处晓箭东来射翠楼。

    七夕(唐)崔国辅

    太守仙潢族含情七夕多。

    扇风生玉漏置水写银河。

    阁下陈书籍闺中曝绮罗。

    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

    七夕(唐)崔涂

    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

    自是人间一周岁何妨天上只黄昏。

    七夕(唐)窦常

    露盘花水望三星仿佛虚无为降灵。

    斜汉没时人不寐几条蛛网下风庭。

    楚塞馀春听渐稀断猿今夕让沾衣。

    云埋老树空山里仿佛千声一度飞。

    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唐)杜牧

    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

    最恨明朝洗车雨不教回脚渡天河。

    七夕(唐)杜审言

    白露含明月青霞断绛河。天街七襄转阁道二神过。

    袨服锵环佩香筵拂绮罗。年年今夜尽机杼别情多。

    七夕赋咏成篇(唐)何仲宣

    日日思归勤理鬓朝朝伫望懒调梭。

    凌风宝扇遥临月映水仙车远渡河。

    历历珠星疑拖佩冉冉云衣似曳罗。

    通宵道意终无尽向晓离愁已复多。

    七夕(唐)李贺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奉和七夕两仪殿会宴应制(唐)李峤

    灵匹三秋会仙期七夕过。查来人泛海桥渡鹊填河。

    帝缕升银阁天机罢玉梭。谁言七襄咏重入五弦歌。

    同赋山居七夕(唐)李峤

    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花庭开粉席云岫敞针楼。

    石类支机影池似泛槎流。暂惊河女鹊终狎野人鸥。

    七夕歌(唐)刘言史

    星寥寥兮月细轮佳期可想兮不可亲。

    云衣香薄妆态新彩輧悠悠度天津。

    玉幌相逢夜将极妖红惨黛生愁色。

    寂寞低容入旧机歇著金梭思往夕。

    人间不见因谁知万家闺艳求此时。

    碧空露重彩盘湿花上乞得蜘蛛丝。

    七夕(唐)李商隐

    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七夕偶题(唐)李商隐

    宝婺摇珠佩常娥照玉轮。灵归天上匹巧遗世间人。

    花果香千户笙竽滥四邻。明朝晒犊鼻方信阮家贫。

    壬申七夕(唐)李商隐

    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风轻惟响佩日薄不嫣花。

    桂嫩传香远榆高送影斜。成都过卜肆曾妒识灵槎。

    辛未七夕(唐)李商隐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七夕寄张氏兄弟(唐)李郢

    新秋牛女会佳期红粉筵开玉馔时。

    好与檀郎寄花朵莫教清晓羡蛛丝。

    七夕(唐)李中

    星河耿耿正新秋丝竹千家列彩楼。

    可惜穿针方有兴纤纤初月苦难留。

    七夕(唐)刘威

    乌鹊桥成上界通千秋灵会此宵同。

    云收喜气星楼晓香拂轻尘玉殿空。

    翠辇不行青草路金銮徒候白榆风。

    采盘花阁无穷意只在游丝一缕中。

    七夕二(唐)刘禹锡

    河鼓灵旗动嫦娥破镜斜。满空天是幕徐转斗为车。

    机罢犹安石桥成不碍槎。谁知观津女竟夕望云涯。

    天衢启云帐神驭上星桥。初喜渡河汉频惊转斗杓。

    馀霞张锦幛轻电闪红绡。非是人间世还悲后会遥。

    七夕诗(唐)卢纶

    凉风吹玉露河汉有幽期。星彩光仍隐云容掩复离。

    良宵惊曙早闰岁怨秋迟。何事金闺子空传得网丝。

    七夕诗(唐)卢纶

    祥光若可求闺女夜登楼。月露浩方下河云凝不流。

    铅华潜警曙机杼暗传秋。回想敛馀眷人天俱是愁。

    七夕(唐)卢殷

    河耿月凉时牵牛织女期。欢娱方在此漏刻竟由谁。

    定不嫌秋驶唯当乞夜迟。全胜客子妇十载泣生离。

    七夕(唐)杜甫

    牵牛在河西织女处河东。

    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七夕(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七夕(唐)清江

    七夕景迢迢相逢只一宵。月为开帐烛云作渡河桥。

    映水金冠动当风玉佩摇。惟愁更漏促离别在明朝。

    七夕醉答君东(明)汤显祖

    玉名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

    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韩庄闸舟中七夕(清)姚燮

    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

    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

    行香子(七夕)

    (宋)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

    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七夕节歌谣】

    [编辑本段]

    乞巧歌

    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

    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

    之二:

    巧芽芽生的怪。盆盆生手中盖;

    七月七日摘下来姐姐妹妹照影来;

    又像花又像菜看谁心灵手儿快

    织女乞巧歌

    乞手巧乞容貌;

    乞心通乞容颜;

    乞我爹娘千万岁乞我姐妹千万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