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的布置已经分派下去了李诵对完成这次战争意图信心十足。根据计划战争将在秋收冬种以后展开。各路大军还有半年多的时间调运粮草训练士卒磨合战术搜集情报。不过三省六部忙碌起来以后李诵反而觉得自己没什么事情干了。宰相和官员们太能干把老板给闲下来了李诵忽然觉得这几个月十分的难熬。就在李诵决定投身到大讨论中去把精力放到思考大唐的长远展的时候终于有人给他找事情做了。
永贞二三年的大旱使得唐朝在裁减大批军人的同时用之兴建了一大批农田水利工程这批水利工程也使得唐朝安置了大量的流民开垦了大量的荒地。根据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原则这些土地当然不是平白地给农民的。在历史上这种政策叫做屯田。屯田既能为朝廷提供大量的粮食而且朝廷还向边地的屯民保证如果愿意转为军户的话缴纳的钱粮会减少一半立下一定战功屯田就会转为永业田或者另赐一块永业田。这对失去土地的流民而言是一个致命的诱惑。光李惟简在凤翔招揽的几十万流民就有大半入了军户。粗略估计光在凤翔按每户一丁计算就可以征屯兵两万余人如果每户两丁的话可以征屯兵五万人。陇右、河西一带多的是被吐蕃占据的国土李诵根本不怕安置不了更多的军户。
有了这么多的屯兵存在再加上通过**和赎买政策从宗室贵族乃至寺院收回的土地控制的大量户口大唐朝廷现在再也不会为兵源和素质担忧了。兵部已经动议要将两川直到朔方的所有加入军户的屯民转为府兵。这一转的意义极其重大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府兵乃是政权的基础唐朝实行的是强干弱枝的国策六百多个折冲都尉府有四百多个在关中这就保证了中央对地方有绝对的军事优势。安史之乱之所以爆藩镇割据之所以蔓延这么多年根源就在于中央朝廷失去了对民户的控制土地兼并和赋税沉重致使民户大量减少民户减少就意味着中央控制的赋税减少府兵不足府兵不足就使得朝廷不得不允许藩镇自己募兵这就导致了中央弱而四方强。
名义上中央虽然也控制着大量的军队但是这样的军队大多来自招募优势是短期内可以迅招募大量的兵员劣势是单兵素质和战斗力根本无法和府兵相比对朝廷的忠诚度也远远不够。这样的军队组**员大都来自没有产业的流民或者破落户、商户子弟甚至有乞丐、罪犯、混混等混迹其中。孟子云无恒产者无恒心这样的军队忠诚度或许有战斗力也或许有但是远远赶不上有自己的家业要保卫的府兵。如果朝廷重新拥有一支规模庞大的府兵队伍只怕历代先皇在棺材里都能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