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五子莽古尔泰。
清太祖努尔哈赤共有十六个妻子,十六个儿子八个女儿。其中三个儿子和一个侄子当时非常出色,授封为“和硕贝勒”,由这四个人“共议国政,各置官属”。这四人按年龄次序分别为: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也就是当时鼎鼎大名的“四大贝勒”。
其中二贝勒阿敏是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之子,其余三人都是努尔哈赤的儿子。这四个人的权力地位并没有因次序而有差别,就比如当时的皇太极排在最后,这并不表示他的地位就比其他三个人低。
满清皇室爵位是这样的: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多罗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共十二级。
“和硕贝勒”只是当时的爵位等级,不是一个人,而是相当于一个官差不多,就像今天的省长一样。“和硕”是满语“部落”之意,这里是作为荣衔加在贝勒之前。
“贝勒”是满语,意为“管理众人”,亦即“旗之王”。起初贝勒是女真族中强有力的酋长的称谓,清太祖努尔哈赤曾将此称授予女真族中强有力者,而最强有力者则称为“和硕贝勒”。
对于这莽古尔泰是何许人也,我和大牙都不太了解。就在网上找了一些资料看了看,这才知道这人当年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
努尔哈赤病逝在叆鸡堡,临终前到底有没有明确选出汗位继承人,也成了千古之谜,众说纷纭。不到二十天,,皇太极力压其它三位贝勒,登上了汗位,做了皇帝。
大牙在网上找了半天关于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登位的相关历史,只不过网上关于这段历史的资料少的实在可怜,基本上就是那么几条信息。
看的实在有点累了,大牙把鼠标一扔,回头说:“其实要是说论资格继承汗位,这四大贝勒都有可能啊,真是想不透啊,皇太极也没看出有啥特殊的功绩,相比起那三个贝勒多少差点,但最终这皇位却得到了,真不简单啊。”
我也摇了摇木的脖子,听大牙在那叨咕,就一边和大牙讨论分析着,自己也捋了捋思路。
先二贝勒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子,很明显这皇位还轮不到他。
其次是大贝勒代善,好像是和努乐哈赤的其中一个媳妇有一腿,这事到底有没有不好说,但是当时也是闹的沸沸扬扬,这种传言是要命的,皇位根本轮不到他。
接着再说那三贝勒莽古尔泰,别看他骁勇善战,战功显赫,但那家伙也太驴了,就因为他妈行为不端,就把他自己亲妈给宰了,这种鲁莽之人不可能当上皇帝。
还有那多尔衮,别看后来多牛叉,但当时还只是个毛头小子,根本没有可能斗得过其他人,估计连政治是啥都不知道呢。
最后也只有这皇太极了,别看没打完几次硬仗,但好在也没啥大过错,要不说是人走时气马走骠呢,人家就是命好。
莽古尔泰尽管在战场上骁勇善战,无人能比,其它那些兄弟都是望尘莫及,在努尔哈赤还活着的时候就分得了正蓝旗,是正蓝旗旗主,但这哥们在皇太极登基后屡屡顶撞他的这个兄弟,最后也是一双小鞋接着一双小鞋,暴死于1632年,死时四十多岁。死后还被揭有谋上之罪,被追夺其封爵,逐出了宗人谱,下场十分悲惨。
至于更多的情况,历史并没有记载,他的儿女也没有史料可循。在老古头家的族谱中却记录,在此地居住的公主就是莽古而泰的小女儿,而保护她的这一百多人的头领就是老孟家和老古家的祖先。
族谱中倒是有记载,说是在崇德元年,应该是第四年,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公主府宅突然起火,大火烧了一天一夜,水浇不熄,土掩不灭,直到烧得片瓦无存,公主一家也是生死未卜,不知道是已然逃走还是葬身火海。
我和大牙一边看着族谱里的记录,一边对照着历史资料,最终才理出了一个头绪。
也就是说偏脸子村应该是公主府的旧址所在的位置,也就是努尔哈赤第五子莽古而泰的小女儿的府第。因为努尔哈赤的突然归天,又没有指定继位之人。皇太极不知道使了什么手段就登上了皇位,在新的一**刀阔斧的挺进中原之战中,随着版图的不断扩大,权力的不断巩固,也对自己的兄弟开始动刀,而这个莽古而泰就成了倒霉蛋,离奇死亡。死后的第四年,又是一场突的大火,把这公主府烧得是片瓦无存,一大家子也都是人间蒸,生死不知。
当年的那场大火到底是意外还是畜意人为的也不得而知。孟、古两家的祖上忠主之心很深,一直没有远走,后来分别改姓“孟”与“古”,说是取“莽古而泰”前两字的谐音为姓。就在宅院的五里之外定居生活下来,一直到现在。
努尔哈赤,又是关系到努尔哈赤,神鹊护法的出现,莽古尔泰的浮出,这件事情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而娘娘庙村,看来又要多住一段日子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