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世岁月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十二章 住校拾柴
    第十二章住校拾柴。

    求学住村。

    贵子已是五年级的学生,所在的学校是以中心为单位的联中,明年就要升入初中,当然没人担心升不了,那时不考试,是全盘端的年代。

    初中生有外村的,平时晚上在村里百姓家住,只有礼拜六才可以回家,大多数学生选择住在亲戚家。

    邻里乡村的,谁都能找到或攀上比如他姨的孩子老婆的姑家之类的亲戚,住着方便踏实,亲戚之间也显得人情份子重。

    贵子家住了四位初一年级的男生,有两人是贵子姥姥村上的人。一个叫李群宁,一个叫李群均,他们不是亲哥俩,是一个辈分,按农村的辈分这两位同学与贵子妈是同辈人,贵子得喊他们舅。

    另外两名一个叫王双,一个叫王统统,是贵子舅舅的同班同学,家离学校四公里,也是邻村的。

    四公里路程按现在的里程概念一踩油门就到,根本用不到住宿。

    理是这样,但那时交通工具是双腿加双脚,自行车一个村也没有几辆,任你踩什么都是徒劳的。

    贵子原来自己睡一房间,睡的是土炕,这土炕是用土胚垒成的,乡村的成年人基本上都会垒。

    里面除了立胚占用的位置外其余都是空的,立面有烧火口,烟筒立向顺墙角穿过房顶,冬季天冷时,可在炕里加上碎材草点燃取暖。

    多数人家正房的火炕和锅灶是垒在一起的,中间用墙隔开,既现在所谓的玻璃隔断、铝合金隔断之类的东东。

    正房是长辈人居住的房间,做晚辈的是排不上号的,于是偏房是晚辈的唯一选择。

    正房结构的火炕不浪费能源,一日三餐做饭的同时炕也就同时热起来。

    晚上躺下,浑身暖融融的,特别是到了寒冷的冬天,睡在这种火炕上要比现在的干蒸、湿蒸要舒服的多,老百姓叫解乏。

    贵子睡的是偏房,炕是不带锅灶的,要想炕热自然就要专门烧炕。

    贵子的炕最多能住四人,正好来了四人,也就说柜子不住的话刚好合适。

    贵子不住这还真没别的地方去,活人不能叫尿憋死,大家商议再搭张铺。

    于是在房间的另一侧搭起来一张床,下面是用砖当立柱垒起的,上面放张旧门板,门板上放些麦秆,再上面放张高粱杆编制的席子,被褥一铺也就大功告成。

    这种床铺显然不能与火炕相媲美,谁是这床铺的主人有待于商议。

    话说回来,要想得到这张铺是轻而易举的事,不会有人努力与你相争,顶多与你客气一下就是了,如果都不客气事就麻烦了。

    好在并不麻烦,王统统主动出击了,也算是高风亮节的表现。

    “我晚上就住在这张床上,谁也不能和我争!”王统统说,有点大义凛然的样子。

    大家窃喜,纷纷说:“不争。”

    “你就安心住吧”王双举起右手,学着敬礼的样子又说:“向党保证,我们永远不和您老人家争,你在此安度晚年吧!”

    大家哈哈大笑,齐说:“就是。”

    其实没有人会和他争,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争就是让,就必须付出不怕冷的代价。

    王统统也明白不会有人和他争,只是装出一种大义凛然的样子来。

    还有一种原因,就是王统统喜欢静,独立性强,单独睡一床铺方显与众不同,能找到鹤立群鸡的感觉。

    王统统心想,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从现在做起,独立一床也算领导级别了,现在付出点代价,说不定将来真的混上一官半职,独霸一方,叫你们小子眼馋,叫你们后悔当时为什么没有抢占这张培养领导干部的摇篮。

    王通通陶醉了,自我感觉满足了一把,这真是周瑜打黄盖,愿打原挨。

    拾柴活动。

    到了冬季,给学生热饭需要材草,晚上住宿火炕需要材草,材草来源的问题摆在了学校校长的议事日程,总不能让房东拿材草给学生烧炕吧,再说老百姓的材草也有限,青黄不接屡见不鲜。

    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