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世岁月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十三章 热爱劳动(2/2)
播声不绝于耳,漏*点的革命歌曲循环播放。

    “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反动派被打倒,资本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各族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革命生产新的*……”

    革命群众的漏*点达到了亢奋状态,占领社会主义革命阵地的决心犹如西班牙都马德里范塔士斗牛场里的公牛,始终摆出宁死不屈的架势。

    人人紧踩社会主义革命的鼓点,人人紧跟党的路线政策。

    革命群众的墙皮上写满了振奋人心的宣传标语。

    是用白色石灰水写的。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人民群众的漏*点被点燃,人民群众的干劲空前高涨。

    转眼到来麦收的季节,麦田与村口的交界处仍然设立了大队秋收指挥部。

    指挥部是用木头、芦苇席临时搭建的帐篷,大约四十平米,前面无门扇,门宽三米有余,高度两米七八。

    门洞两侧贴上红色对联,门洞上方是横批,再上方是飘扬的红旗。

    红旗间隔两米,绕顶一周。

    对联内容是鼓动干劲的一些词句,与当时的宣传口号相吻合。

    指挥部的周围空间弥漫着麦香味的尘土,过路的车辆牛不停蹄。

    老黄牛拉车的时代,牛拉板车是农村唯一的运输工具。

    木质的板车车轮,转动起来“吱呦吱呦”直响。

    “实践出真智,斗争长才干。”

    车轮处挂一个油瓶子,适时点上点油,用不着像现在的机动车没油了还得找加油站,出故障了还得去维修站,没气了还得充气,手续简单,不需付费。

    后来人民群众挥聪明智慧将木轮换成了胶皮轮,沿用上千年的木轮终于退出历史舞台。

    车把式手拿长鞭,“喔,咦”的喊着,老黄牛紧拉革命的车套。

    鞭杆是三根竹条拧成的,像油炸的麻花,只是颜色淡些。

    鞭绳是用熟牛皮割成条,多股拧成,鞭稍处扎着一条红布绳,特别鲜艳。

    甩鞭的声音“啪啪”的,比赵本山的《三响鞭》还响。

    车把式多为四十岁以上的长辈,德高望重,类似于现在的有证司机。

    年轻人高攀不上,因你嘴上没毛办事不牢。

    万一弄毛了革命的老黄牛,拉翻了板车咋办?

    不可能?那也不行!老祖宗的行规不能改。

    老牛板车走的路,那是泥土压成的路,晴天时尘土飞飞扬扬,特别是秋收季节,晚上洗脸时鼻空来能抠出泥巴来。

    赶上下雨,泥水沾满裤腿,泥巴糊满车脚。

    泥土再多,也不影响粮食的绿色,虽然那时还没有绿色的讲究。

    不但没有绿色的讲究,还不时兴老王卖瓜自买自夸的广告。

    如今倒是广告了,还是铺天盖地的广告,还有绿色食品?

    抓革命促生产,革命运动开展的轰轰烈烈。

    学校要培养全面人才。

    培养德智体全面合格的人才于是一声令下。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

    青年学生积极响应,其程度已经到了奋不顾身的地步。

    投入贫下中农怀抱,吸允广阔天地甘露已是一代青年的追求目标。

    贵子出生在农村,从小接受的就是农村教育。

    这让再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他如鱼得水。

    贵子很快被学校提拔为劳动会主席,他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劳动的最前线。

    校门到教室是一条修整很平的土路,两侧垂柳摇曳。

    沿墙载满了绿油油的白菜,为这朴素而圣洁的校堂增加了盎然生机。

    贵子挑着水桶一路小跑,水桶溅出的水珠洒在地上,形成一道水线。

    贵子放下扁担,擦了一把额头的汗水,又提起一只水桶倒入菜沟。

    清水瞬间变混,“咕喽咕喽”的冒着气泡沿菜沟流淌。

    挑水的同学排起长龙般的队伍,往返穿梭。

    倒水的,挑水的,从井里往上提水的各有分工,竟然有序,忙而不乱。

    贵子挑着空桶正要回走,班副王利坤急匆匆赶来,迎面对贵子说:“高主席,水桶沉底了。”

    “怎么搞的!”贵子说罢挑着空桶疾走,屁股扭一扭的,三步并作两部来到井旁,望着被同学们搅浑的井水,摇摇头,随后吩咐道:“高敏,你回家拿捞钩去,快去快回!”

    此时的高富贵还真有点当主席的样子,心中着实过了把瘾,心里美滋滋的。

    姐姐高敏瞟了贵子一眼,也不好说什么,一路小跑直奔家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