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禁大喜,连声道:“是他,你可上前与张先生见过?”
审其食摇摇头,道:“张先生随行之人皆内藏兵刃,恐有私隐之事不欲为外人得知,其食不敢冒然上前见礼。”
刘邦在旁听得真切,驱马走了过来,问道:“夫人,前方究竟是何方人马。”
我沉吟了一会儿,还是想不出历史上的张良现在到底在办什么要紧的事,不禁摇摇头,正色对刘邦道:“夫君,妾身想问您一句话。”
刘邦诧异地看看我,道:“夫人请说。”
“不知夫君之志为何?”我看着他。“一郡之守,一方之霸,抑或天下之主?”
刘邦猛地睁大眼睛,目光炯炯地凝视着我:“夫人此言何意?”
“前方道上之人乃是天下大贤,有管仲、乐毅之才。若夫君之志为一郡之守,请以朋友之礼待之,若夫君之志为一方之霸,请以兄弟之礼待之。”我顿了顿,凝视着刘邦那双忽然变得无比明亮和锐利的眼睛道:“若夫君之志为天下之主,请以父师之礼待之。”
刘邦面色变幻,沉默了半晌,忽尔哈哈一笑:“有如此大贤在此,便是执弟子之礼又有何妨?”翻身下马,回身向众人喝道:“全部下马,随我步行往见这位张良先生。”众人应喏,纷纷跳下马背,牵着马匹跟在刘邦身后向张良处走去。
唯有那八百骑军仍骑在马上岿然不动。军马是骑兵的生命,是他们最亲密的战友,若无军令,没有人能让他们与自己的马匹分开,这个意识是在训练骑兵之初,我便令审食其反复向他们灌输的,现在看来,确实已经在他们的心里根深蒂固了。而刘邦也只看了一眼,并没有说什么,便脚步匆匆地向前赶去。
刚刚走近,前方那一行人便有所警觉,纷纷站立起来,手搭在了最易于抽出兵刃的位置。刘邦见状忙转身令骑兵停下,自己带着十余人步行向前,边走边拱手为礼,大声道:“可是张良先生在前,沛县小令刘季在此有礼。”
只见一位白衣人穿众而出,拱手回礼道:“不敢,正是张某在此。”
我紧步跟在刘邦身后,眯着眼看着已有八、九年未见的张良。昔日的一丝青涩早已消失不见,代之的是沉郁刚毅之色,笑容虽仍然温文柔和,但目光却更加清冷无波。
刘邦几步抢上前去,长揖到地,道:“沛县小令刘季见过张良先生。”
张良忙扶起刘邦,带着几分诧异地道:“不敢,刘沛公怎的知道在下之名?”张良隐居下邳多年,虽才华横溢但却声名不显,人多不知其人。他多年旁观天下之事,对各路义军均有知闻,知晓刘邦并不奇怪,但刘邦居然也知道他这个乡间隐士,且如此恭敬,以大礼大待,不免令他奇怪了。
我微笑着敛衽为礼,道:“不知张先生可还记得当日于下邳所遇的一名吕姓女子。”
张良看看我,略略思索了片刻,转眼看见了站在我身后的审食其,不由惊喜道:“原来竟是吕姑娘。”当年我初遇张良之时只有十四岁,身量未成,且常以面纱覆面,想必张良对我面容的记忆相当模糊,直到见到了变化不大的审食其,才认出我来。
我微笑道:“多年不见,先生风采更胜当年。”
张良也微笑着看着我,道:“姑娘诗才,为良生平仅见。可惜当日姑娘匆匆而别,未及深谈,每每想起,均深以为憾。”
我的笑容顿时凝滞,心道,他该不会还记着那首《观沧海》吧,若张良突然诗兴大发,我可怎么应付。不由尴尬地笑道:“先生高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