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淮在司徒杨赐地府中不但见到了父亲丁原和司徒杨赐。还见到了大汉末年地三大名将之二:皇甫嵩、卢植。
司徒杨赐约有五十左右。不但身材短小。更是瘦骨嶙峋。只是一双小眼甚是有神。精光四射。给人一种威严、精悍地感觉。
丁淮看着这个可怜的杨赐,根据历史的记载,杨赐总共做了两次司徒,一次司空。每次司徒都没有过两年的时间,便被汉灵帝给罢免了,第一次是仍然作光禄大夫,光禄大夫是九卿之一的光禄勋的下属官员,第二次是依然去做他的太常了,太常是九卿之一,掌礼仪祭祀。杨赐做司空的时间更短,并且在成为司空后没多久,杨赐也因病死去。
皇甫嵩约有三十出头的样子,而卢植的年龄却是约四十岁左右。皇甫嵩字义真,安定朝那人,是度辽将军皇甫规的侄子。其父皇甫节,曾经做过雁门太守。皇甫嵩身长八尺,少有文武志介,好诗书,习弓马。卢植字子干,涿郡涿县人,身长八尺二寸,音声如钟。年轻的时候与郑玄一起在就读于马融门下,能通古今学,好研精而不守章句。
黄巾之乱还未生,此时皇甫嵩和卢植两人的名声还不是很响,皇甫嵩此时仅仅是北地太守,而卢植现为尚书一职。尚书原为少府属官,秩六百石,全国政务共分六曹(有时为五曹,有时为七曹)打理,一个尚书分管一曹,为后来的六部雏形。卢植现在是兵曹尚书。
杨赐和卢植二人似乎对丁淮很感兴趣,态度十分热情,两人都是文武双全之人,更是爱才之人,对于丁淮这个小小年纪就能想出那样的奇谋大败数倍于自己的敌寇自然也就惺惺相惜了。而皇甫嵩向来孤高自傲,对丁淮的那个计谋并不觉得如此新奇,所以在对于丁淮的态度上比杨赐、卢植二人就稍微冷淡了一些,却也不代表不欢迎,毕竟皇甫嵩和丁原的关系还是相当好的。
待丁淮向三人一一执晚辈礼之后,杨赐乐呵呵道:“建阳兄当年在战场上向来是所向披靡,无人可当,没想到令公子年纪轻轻竟能立此大功,当真是虎父无犬子呀,也只有建阳兄才能教导出令郎如此之才呀。”
丁原连忙摇手道:“杨大人过奖了,丁原乃是一介武夫,平素打仗很少用计,怎会通晓兵法计谋,而且犬子八岁便离家出走,十年才归,原又怎能教导,实是犬子拜了左慈道长为师,才有今天这一点小小成绩。”
本来在一旁静坐的皇甫嵩听到丁原的这句话,连忙惊讶道:“莫非是无极山的左慈道长?”
丁原奇怪道:“正是,莫非义真兄和左慈道长有旧?”
皇甫嵩道:“嵩岂能有此福气,只是嵩久闻左慈道长大名,一直想拜在其门下,却又不知道长仙踪?”
丁原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道:“这事又有何难,左慈道长已返回无极山,义真兄现在即可赶往无极山恳求左慈道长收录,不就可以如愿以偿了吗?”
一直没有说话的卢植这时忍不住插话道:“建阳兄可能有所不知,左慈道长有一规矩,一旦收徒之后三十年之内不会再收第二个徒弟,若是想拜在左慈道长门下,我等还需再等三十年,三十年之后或许我等已是一堆白骨,岂不是水中月镜中花?”
一直在一旁听几人说话的丁淮心道,没想到师父的这个规矩,知道的人还真不少。
丁原听后甚是惊讶,道:“原实在不知左慈道长竟然还有这样的规矩,并且当时是左慈道长主动提出要收犬子为徒的。”
“左慈道长主动收徒?”皇甫嵩和卢植两人同时失声叫道,似乎觉得不可思议,天下之间竟然还有人能让左慈道长主动提出收徒。两人相视对望一眼,然后再看丁淮的时候,眼光中不但增加了热情的光芒,毕竟爱屋及乌嘛,两人对丁淮更是十分羡慕,只看得丁淮心中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