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甲午后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287章 粮道(2/2)
宰宋哲一刀。

    哪怕宋哲愿意挨这一刀,外国轮船也不可能谁都愿意冒险的。海上轮船的运输量,肯定不那股满足直隶的粮食供应需求。

    换言之无论如何,宋哲必须找到稳定的粮食来源,否则不用打。直接靠围困,就足以让宋哲不得不黯然兵败直隶。

    袁世凯立刻找到山东巡抚毓贤陈述自己的见解,并要求让义和团和马军离开退回来围攻德州,而余下大军则赶去东昌府支援。

    然而山东巡抚毓贤却不认可袁世凯的建议。

    倒不是山东巡抚毓贤认为宋哲不会攻打东昌府,而是山东巡抚毓贤认为。大军一会儿东一会儿西,这士兵累的像狗一样,到了东昌府后还能和哲军作战吗?

    而且东昌府可不比德州,德州虽然带一个州字,但他实际上只是一个县,而东昌府可是府城。毓贤认为东昌府绝对不会太快被攻陷,而且晚一些日子赶到东昌府,不仅仅可以让山东军养精畜锐,还能够利用东昌府消耗哲军的锐气。

    袁世凯气坏了,为此两人几乎爆发了一次冲突。

    最后结果是袁世凯率领大概五千武卫军(小站新军)先行赶赴东昌府支援。

    不过比起袁世凯。宋哲的行军速度更加快。

    才三个小时,宋哲已经急行军从临清州的渡口驿再次回到京杭大运河西岸。期间袁世凯不止一次想袭击哲军。

    只是袁世凯追到的仅仅是哲军的后队,即使渡河过去也很难起到阻击的作用,而且渡河拦截也很可能被敌人在你渡河的时候袭击。

    袁世凯想抢占渡口,但他手底下没有骑兵。他的骑兵早就已经和山东巡抚毓贤的骑兵混编在一起北上追击了,然而战争开始后,袁世凯就很难在短时间内将马军调回来自己身边。

    就这样,袁世凯眼睁睁的看着宋哲抢在他前头,渡过了京杭大运河了。

    这种感觉对于袁世凯而言是非常憋屈的。就好比两个人打架,甲猜到了对手下一步会打我左脸。然而……对手挥拳速度太快了,甲来不及抬手挡隔,最后还是老老实实的挨了这一拳。

    渡口驿下游约莫三十里就是临清城,这里驻扎了约莫二千山东军。再加上民团、民夫,聚拢了约莫五六千人守城。

    宋哲本来准备饶过临清城的,他打心底藐视这帮杂牌军,不相信他们敢出城袭击自己。当然宋哲也不会认为,一群战斗力五的渣渣防守临清城,自己大手一挥。就轻轻松松的把临清城攻下来。

    克虏伯七十五毫米山炮到底口径太小了,想靠他攻破一座坚固的城池可不容易。

    少尉参谋徐树铮却建议道:“相爷,如果我们什么也不做,就如此饶过临清城,恐怕有损我军威望。更会助长山东各地城池坚守的决心,认为不出城我军就没有他们的办法。”

    换了其他人说这话,宋哲肯定不以为然,不过如果是徐树铮如此说,宋哲就多了几分重视了。因为宋哲不算丰富的历史知识中,恰恰好知道此君日后会成为段祺瑞的左右手,更带兵收复外蒙。宋哲饶有兴趣的看着徐树铮说道:“说说你的想法。”

    徐树铮闻言立刻精神一振,连忙说道:“属下认为,可以派人到临清城那里索要犒劳的食物和金钱,如此既可以让临清城不敢轻视相爷,也可以稍微补贴一下军用。”

    宋哲点了点头,说道:“这个想法不错,就交给你处理,不过速度快一些,我可不想在临清城耽误太长时间。”

    “属下明白!”徐树铮兴冲冲的拉了两名容貌威武的士兵跟着他跑去临清城。

    一名从台湾跟来的参谋看了徐树铮背影一眼,不无妒忌的说道:“大总统对这个年轻人还真够看重的。”

    宋哲笑了笑,没有说话。

    事实上得到徐树铮,宋哲也很惊讶。

    根据徐树铮自己说的家世,徐树铮并没有太大的必要选择从军这一条道路。

    徐树铮他出身于一个耕读之家,他的祖父徐兰因躲避太平天国之乱而逃到了徐州城外的醴泉村定居。他的父亲徐忠清原本是一个乡村塾师,后被选为拔贡生;母亲岳氏为徐忠清之继室,其家族自称岳飞后裔,在当地也算颇有名望。

    徐树铮从小生长在这样一个乡村知识分子的家庭环境中,自幼深受儒家熏陶。徐树铮也没有让人失望,自幼聪明伶俐,乡里争传他“七岁能诗”,被誉为当地的神童。十三岁那年(1892年)就考中秀才,四年后以岁试第一等第一名的成绩补廪生,可谓少年得志。

    1897年,却成了徐树铮的人生转折点之一。当时徐树铮赴省城江宁(南京)参加乡试,不幸落榜。

    此时清朝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知识分子也逐渐觉醒,不少人走上投笔从戎的道路,徐树铮就是其中之一。

    此次名落孙山后,徐树铮就果断放弃科举,认为“儒者读书,要以致用为宗。频年朝政日非,丧师割地,为国大辱。释而不图,虽皓首牖下何益?”于是徐树铮生出投笔从戎的志向,只是徐树铮的父母一直不同意。

    徐树铮迁回出击,一年后他向父母提出到北京游学几个月的提议。

    徐树铮有亲戚在北京,而北京又是历朝历代科举中心,徐树铮父母自然答应了。不想徐树铮到了北京,恰逢巨变,徐树铮也被逼逗留了在北京。

    宋哲为了增强自己实力,在北京大肆招兵。徐树铮一见是朝廷招兵,立刻动了当日投笔从戎的心思了。

    因为徐树铮是读书人,而且他投军的同时,投书一封给王士珍,大意是:“国事之败,败于兵将之庸蹇。欲整顿济时,舍经武无急务。”

    王士珍一看就知道徐树铮这肚子里面应该有几分货的,就推荐给宋哲。宋哲一看是徐树铮,立刻亲自叫来考察。徐树铮果然有料,宋哲这才破格提拔了徐树铮为少尉参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