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现在的大好形势,姜明本来应该感到高兴才是,但是他突然发现自己却失去了前进的方向。
以前他都是靠着自己熟知的历史,还有那满腔的热血来做每一件事情,但是现在呢?在没有退出政事堂之前,他已经迷茫着不知道该将大宋带向何方。是乘着有兵有权的发动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变革吗?
想想历朝各代的变革,不管是在宋朝时发生过的还是没有发生过的,那一起变革不是充满着血腥。中国几千年以来,儒家思想要一直占主导地位,因为儒家思想是最适合农业社会的管理思想。
想要改变一个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变革也就成了**,**一旦发生,往往是玉石俱焚,让一个国家很多年都缓不过元气来。因为**在他的眼里就要推翻这个封建的王朝,推翻这个固有几千年的制度,否则,变革只能是一纸空谈,看看文天祥和陆秀夫等人对大宋的忠心,恐怕到时间第一个出来剿灭自己的就是他们了,于他们对抗,也就是和姜明后世中的气节之臣对抗,对于这些,姜明还是有些心虚的。
就算是能推翻封建制度又怎么样呢?一旦旧的制度被推翻后,因为**思想的不同,分裂成几派的**各方消灭起竞争对手来总是更残忍,最好的例子就是法国大**,姜明曾经仔细看过那段历史,鲜血能压得人透不过气来。
对于个人幻想而言,做一个压倒一切的强者当然最爽,问题是一旦成了被压倒者,结局就不那么妙了。想像一下,当你头天还要把意见不同者从精神到**上一块消灭,第二天却发现自己被其他势力同样处理,会不会很悲哀。
更何况姜明还没有做那种强者的勇气,所以,在之前,他一直在退让着,因为他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善后的事情,中国的路究竟在何方,他在知道铁穆耳的死讯之后,决定由中国自己来决定。
好在自己已经建立起江南宋朝的信心,以及对外扩张的心理,一般的情况说,抛除南宋原来实行的朝廷、府州、县三极政制,在朝廷与府、州间设“路”以划区管理,改变了宰相、执政、枢密院长官合署办公,三省、枢密院实际上只设办事机构等措施的制度,直接建立各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自治,也算是为大宋以后复辟**经济,由皇室一言之堂埋下了对抗的种子。
而建立政务院和军务院,来限制政事堂和军事堂的权力,再由后者限制皇权,也是在这个动荡的时代做出的最大努力,否则,姜明只好想办法自己当皇上了,可是当了皇帝又怎么样呢?不是还要靠自己的一言之决来进行已经畸形的变革吗?
否则,只能看着内斗横生,各派林立之下没有硝烟的厮杀。但是强权之下的变革能起到作用吗?姜明不敢保证,因为他在后世只是一个理科研究生而已,并不是政治和经济学的研究生,他不能判断一个事情的始末到底如何,只能选择以退为进的方法。
其实在陆秀夫刚刚到太湖的时候,姜明已经知道是来找自己做什么的了,于是让鸿儿准备下了那份请求省亲的奏折,他决定暂时回避一下,以前之所以退出政事堂仍然在朝廷的周围观察着局势,是为了巩固赤红军的地位和对自己的忠臣。
另外就是要将太湖的军工基地把握在自己的手中,通过几年的努力,他做到了,由于他的存在,赤红军显得超脱于其他军队之外,姜明深信,只要有了这只军队,对于江南的各方势力都是一种威慑。
姜明这次的离开,正是要置身于事外。用局外人的身份看看事态的发展,正如他初回大宋时一样,用后世的眼光观察一下,大宋,也就是中国的路,到底在何方何地?不过现在他有充分的资本,来促使大宋变革的加速。
姜明这样出神的想着,身后传来鸿儿轻轻的咳嗽声,留恋似得看着东方的渐渐升高的太阳,转过头来看向已走到自己身边的鸿儿,轻声的问道:“宏儿呢?”
鸿儿的脸一下子变的火烫了起来,在为儿子起名时,姜明执意将名字叫做“姜宏”,说是这样以后叫着省心,叫一声,两个人都过来了。鸿儿没有办法,也只好由他。
看着脸色凝重的姜明,鸿儿不由的将手递给他握了起来,并没有说话,只是和他并肩的站着,看向远方那一丛丛的波涛。
整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