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到了后世,关于太昊族长如何得知这一知识的争论应该会持续很长时间吧。我也没有确实的证据去说明我的理论,只好假定作为太昊族长。是“生而知之”者。
改编教材的同时,我还考虑到另一个问题:教材的印刷。
以前的教材都是用手抄本,这也是太昊学生的重要功课之一。高年级学生抄出来的教材,就成为低年级学生的重要学习工具。甚至通过家长们的努力,把零散的纸张缝在一起,已经有了“书”的概念。第一次看到这样的书,让我大为感概:“汗牛充栋”、“学富五车”这些成语将来是一定不会再有了,甚至“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名句也不会再出现,因为我的推动,历史已经永远地迈过了大规模使用竹简的阶段。
最为精致,也最标准的是太昊律法教材,全部律法都是从宗庙的青铜版上直接拓印下来的。这东西在其他城中都有一到两份,在太昊城中却做到了每名学生一份,不能不说有点奢侈,却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教材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大小规格也都严格地保持了一致,再经过律法教师装订,虽然仍不如后世的教材,却已经比各位家长制作的精美多了,甚至还由个别书法比较好的教师题写了统一的封面。
可以说,这样的教材已经达到了后世“雕版印刷”的初级标准。
但现在我要做的,却是迈过雕版的阶段,直接进入活字印刷时代,由“太昊出版社”印制,并集中发行标准版的”太昊教材”!这将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由活字印刷,并装订成本的“书”!
纸张是没有问题的,但我要求匠作区的铜匠为我打造一批专门的切纸刀,把纸张切割成大小一致的模样,大约是缸纸大小。
同时为了解决活字题,我向土鲁预订了一批铜活字,这东西虽然比木活字或泥活字贵多了,却也比它们更牢固可*,不易损坏。当然,为了应急,我也准备用少量的泥活字弥补部分铜活字的不足。
教材的改造是一项周期比较长的工作,除了我得埋头编写教材内容以外,还得指导匠人们制作铜活字、绘图工具以及印刷设备,同时还得花大量的时间培训太昊学校的教师。大量的新知识不仅在编写时颇费了我一番功夫,培训教师时也让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实际上这项工作完全结束已经是太昊12年底的事情了。
其他的工作也不能耽误。
太昊12年三月,春播到来。
这一次我没有急着播下稻种,根据我的观察,太昊城外的温度还不够高。所以这个阶段我只是让族人准备好了一千亩稻田,早早地在田里泡满了水,如同一个个小小的方形湖,在太昊城外形成了一片“湖光山色”的人工景象。
同时,今年的粟地只播种了10万亩粟,其他的地休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