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十一界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四百六十五章 奇人异脉(2/2)
,自然要比条件差的那些人得到更多的学习文化的机会。同时,先天差异也显现出来了。那些天赋优异者,一经武修启蒙便运功自如,武修筑基效果要高于常人。从理论上说,筑基效果最有效者,满十二周岁时便可以破士,成为专职的武修者——武士。当然了,由于受到现实各种条件的约束,即便是百年一遇的武修奇才,要达到十二周岁时为武士的武修纪录,是几乎不可能的。

    童年筑基修炼对于时间的把握大有讲究。

    由于骨骼发育问题,童年每天只修炼两个时辰即四个小时为最佳,超出或不足对于未来武修之路都不利。而每天的每次修炼以两小时为最佳,两次修炼的时间间隔最好是十二个小时,通常,早晚六点正是修炼的好时间。在这六年时间里,每天都能严格做到这些的人并不多,并且还关系到体质和天资问题,要想达到筑基时间最短、六年破士的极限纪录,那当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第三个六年,少年时期,每天修炼时间十二个小时为最佳。由于在第二个六年的筑基时间里,不会有人达到武士阶别,第三个六年里要做的还是筑基。只有非常一部分人在这段时期内升阶为武士,这些人自然被称为天才。

    在大韵国,十八岁之前成为武士者,近百万人中才有一人。

    绝大多数人,一辈子的修炼都只停留在徒阶,所以都是在筑基修炼,这些人通常被认为是排除在武修大门之外的。

    因此,武修筑基非常之重要!

    ★关于武修的“筑基四步”

    “筑基四步”为:炼肉、煅骨、洗髓、易筋。

    徒阶筑基是为四步提升到可以凝结内丹(丹球)的关卡,士阶使得筑基四步更完善。

    想要尽早升至师阶,必须完善肉、骨、筋、髓这“筑基四步”,只有全面打好基础,今后才有机会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通常所知,功力被废是指经脉破碎,无法修复,不能运转真气,但果真如此,废功者应当拥有和正常闭功时相当的实力,实际并非如此,所以,功力被废,经脉被毁只是表象,根本之因是筋膜全毁,以致体内难以再凝聚真气。

    功力被废,所受的真气蚀骨,致使筋膜破损,难以修复……世间似乎没有修复筋膜的灵丹妙药,倒是千草涧的纯元真气生机强大,如果依靠强者的纯元真气长时滋养或可恢复,那要散掉强者的功力,的确代价很大。如果炼肉、煅骨和洗髓这三步的基础都没有丢失,一旦筋膜修复,功力就提升得快……

    肉、骨、髓三步侧重防御一道,铸造强悍躯体,提高抗打强度,只有易筋这一步,注重韧性和灵活度。筋膜衔接骨肉,贯通骨髓,是提升功力的关键一步。

    ★关于武修的“先天差异”和“后天条件”

    武修筑基所涉及的先天差异,和天赋、骨骼与血脉遗传有关。一流的天赋、优质的骨骼和良好的血脉,当然更有可能造就天才。

    天赋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成长潜力,一种独特的天生执念。被称为有天赋者在人出世之时随机发生,不因贫贱富贵而异,不因性别强弱而异,并无规律可言。有武修天赋者不可多得,出现的几率不过百分之一二,而这些人如果够上进,几乎都能在三十岁之前成为武士,就算境况较差的,也不会老死于徒阶之身。

    骨骼体质,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一般都会受到出生时间、出生地点和出生者的父母属性的影响。骨体的优劣,多少和生前出生条件有关。总的来说,那些强者的后代,骨骼体质总体上要比弱者的后代要好一些。

    血脉遗传来自于父母,其它条件同等之下,武修强者的血脉沿续的后代,自然要比弱者的要强。所以,为了产出更强的后代,每个人都希望找到比自己更为优秀的伴侣,而最终必然产生“门当户对”的世俗观念。

    先天差异不可弥补,后天差异倒能让人可以尽力而为。

    武修筑基所涉及的后天差异,与外部环境和人的勤奋有关。先天条件无太大差异者,后天条件便决定人的成才与否。奋发向上者,会收获更多。

    外部环境方面涉及到:生活条件、武修资源与机遇等。这些可以借父辈的身份而获得,也可以凭自身能力去争取。就算一个人一生无望“破士”,也可以从外部环境上创造条件寄托给下一代。

    外部环境的创造,可以通过加入大家族势力或武修宗门以获得更多的武修资源,其后代在武修筑基阶段也更有把握尽早破士。生活条件方面,必须要攒取足够的钱财去挑选上位功技,为武修升阶做充分准备。

    对于绝大多数武徒来说,至少要做到的一点是,不能让肚子挨饿。毕竟超饥饿时长之后再就餐,会影响到武修之路。

    ★关于“教育体系”

    十二周岁前孩子的文化课,也就是基础文化教育课程,分为“文、礼、算、识”四学,正式的说法为“四学教育”。

    “文、礼、算、识”四学教育由学堂教师授课。四学教育以文为首、行教化之能,俗称“文化教育”。

    四学授课有公学和私学两种形式。

    公学一般由武修协会代表的官方机构承担,那里有很多闲得无聊的武修老者见多识广,又精于钻研,聘于授课再合适不过了。

    私学由一些地方势力自行组织,被授课人员较少,更有针对性,一般会聘请经验丰富、实力非凡的客卿来授课。有那么些世外高人,不愿进入公众的视野,更愿意选择去做私学的教授,所以,私学的总体水平要比公学更高一筹。

    天下学院,可分三类:一流学院无国界,二流学院无州界,三流学院拥地自重。

    一流学院,生源遍布整个大陆,不分国界,无地域歧视,故能收到最广泛的优秀弟子,又使得各地域各国人才得到极大程度的交流,其弟子视野开阔,无狭隘观念,最能激发潜质。

    二流学院一般只面向一国,国中各处所有学生的入学条件平等,不因身份背景而有特例。

    三流学院只注重发展本地力量,难免授人于柄,其弟子资质鱼龙混杂,易生不满,大都只能教出一般的弟子,就算偶得绝世天才,也难有成效。

    私学一脉,实则作为公学学院的缩影存于宗门族派之间。公学广招学生,以量取胜,可择优而录,但教员不足,对学成弟子无太多约束,其弟子整体水平较低。私学精选徒弟,以质取胜,教员有余,可专门培养,对学成弟子可有更大的约束,故而悉心教导,弟子整体水平较高。

    由此可见,公学想要培养出更高的人才,要看其定位高不高。就如三流学院,发展本地势力的比例越高,可知其教学效果越低……私学一脉想要培养出杰出的弟子,须依赖教员的优势,再者,选徒经验和选徒范围,故而天下私学虽多,却易分出三六九等,实力相差悬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