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帝王后宫私生活之谜全纪录第2部分阅读(2/2)
投无路,却正好乌江亭长,泊船在岸旁,乌江亭长见项羽踌躇,便敦促道:“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尚足自王,现惟臣有一船,愿大王急渡!”项羽听了,笑对亭长说:“天已亡我,我何必再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行,今无一生还,纵使江东父老,见我生怜,再肯王我,我有何面目相见呢?”始终不肯过江。亭长不忍,屡次催促项羽上船,项羽叹道:“我知公为忠厚长者,我无以为报,惟坐下的乌骓马,随我五年,日行千里,临阵无敌,今我不忍此马染血沙场,特地赠公,以为留念。”说毕跳下马来,将马牵付亭长。片刻之后追兵大至,项羽步行迎上,持短兵器杀死了几百汉兵,他身上也受了十多处伤。最后项羽力渐不支,用剑自刎,终年三十一岁。乌江镇外,高高的岗丘上,有一座霸王祠,汉唐始建,后世续修,延传至今。 应该肯定,当时项羽在乌江完全可以渡过江东,一切重头再来,如果项羽有这个夺取天下的雄心,他或许会选择渡江求生。尽管他是个有种种缺点的人,但他最闪光的是首先有真性情。因为有情,虞姬的死让他彻底失去了求生的意志,有船亦不渡。 后人因怜虞姬,谱成词曲,歌咏其事。所以曲谱中有“虞美人”一调。又相传楚地生有一种香草,花叶两两相对,人若向之唱“虞美人”曲,此草便应声自舞,又名之为“虞美人草”。因为在所有正史里都未明确提到虞姬最后葬身何处,所以几百年来成为人们猜度的一个不解之谜。现在基本上有四种说法。 (一)虞姬墓在江苏省江浦县。今天江浦县南三十里有一个“兰花乡”,在兰花乡南七里桥林镇西,还有一座“失姬桥”。相传项羽垓下突围后,达到今天江浦县的兰花乡,遇到汉兵的围追,虞姬酷爱兰花,她头插的兰花曾失落在塘埂上,从此,这塘埂附近的山坡便长满了兰花。人们就将这口塘称为兰花塘,这个地方就称为兰花乡。 (二)虞姬墓在距乌江约三百里的安徽定远县。在定远县境内,保存着十多处与项羽有关的遗址、遗迹;如相传为霸王迷路处的“霸王寨”、刘邦追及项羽处的“刘公桥”,还有“嗟虞墩”等,总之,可以寻找出项羽在此与汉军周旋的完整路线。《括地志》云:“虞姬墓在境州定远县东六十里,长老传云项羽美人家也。”《先牢记》也记载:“虞姬墓,在县南六十里。”清康熙三十九年撰的《定远县志》记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山有五峰,县七十里,旧传项羽曾别于此。”定远县的虞姬墓如今已不存在,但在定远县当地,至今仍流传着虞姬随项羽达到定远后自刎,葬在定远县的传说。 (三)虞姬墓在安徽和县。清道光年间撰写的《和州志》有:“美人虞姬自刎后,羽将其头系于马项下,突围骑奔,乃至一山下,原插在姬发上之兰花失落,后人变更山名为‘插花山’,山上建有庙,曰‘插花庙’,……在州北七十里阳陵山之阳……即项王虞姬也。”和县的虞姬墓有这样一个传说:虞姬自刎后,项羽不忍将其尸首丢下,便将虞姬头颅割下,挂在马头,将其身体就地掩埋后匆忙突围。项羽本想将虞姬的头颅带回江东。但到了和县阳陵山,受农夫欺骗,陷入茫茫大泽中,被汉军追上。此时他只剩二十八骑,恐突围不出,只好将虞姬的头颅葬在阳陵山南面的小山上。 (四)虞姬墓在安徽灵璧县。清康熙二十三年撰的《洞阳府》、乾隆年间撰的《灵璧县志》皆载:“灵璧城东十五里,与徊县接界处有虞姬墓。至今墓碑尚存,额刻‘巾帼英雄’四字。左右刻有联语:‘虞今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南宋诗人范成大出使金国,途经泅州,有诗多首,其一为《虞姬墓》。诗人在诗中自注:墓“在虹县下马铺一十七里”。《重修虞姬基碑》中也有记载:“灵璧之南,族下之旧民。其东则虞姬墓在焉。”≈nbsp≈nbsp≈nbsp≈nbsp
(。。)免费
楚霸王痛失江山美姬之谜(3)
英雄美人千古之下成灰烬,已无处可寻。据《史记》记载,甚至在最后时刻项羽还曾对他的残部说:“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天下。然今卒于此,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此语颇为人所讥笑。而他那首《垓下歌》亦不免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但何谓英雄?英雄不尽在于沙场的纵横驰骋,也在于有一副真实的性情。或许在玩弄权力智谋上项羽远不及刘邦。但“霸王别姬”这一千古绝唱悲壮地演绎至今,英雄泪、美人血,千年传颂。≈nbsp≈nbsp≈nbsp≈nbsp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大汉后宫嫔妃浴血争宠之谜(1)
吕后(?~前180年),名雉,字娥■,秦末单父(今山东单县)人,汉高祖刘邦的正妻。刘邦称帝后,被封皇后。其性刚毅,有心计,善权谋,性残忍,帮助刘邦除去了开国元勋数位。惠帝即位后,尊为太后,独揽大权,残害刘氏诸侯王,大封吕姓为侯。卒后,吕氏尽被诛。 九月九日重阳节,正是秋高气爽,过了重九便日渐萧肃。古人在这个节日要饮酒、佩茱萸、登高、赏菊。重阳节的起源可追溯到西汉,戚夫人惨死后,侍候她的宫女贾氏被逐出宫,贾氏传出:“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于是这一节日便在民间流传下来。一起流传下来的还有戚夫人那令人心碎的故事…… 汉高祖刘邦出生在江南沛县的阳里村。刘邦年纪渐大,不从事耕稼,好吃懒做,不务正业,每天游来荡去。太公见他年长无成,就骂他无赖,连衣食都再不愿给。刘邦弱冠后交游渐广,有人教他学习吏事。他一学便会,不久便当了泗上亭长。因此常与一班县吏互相往来。其中最投契的是萧何、曹参、夏侯婴等人。但刘邦一直娶不上媳妇,私下免不得许多惆怅。乡里因刘邦向来无赖,谁也不愿将女儿嫁他。这时南沛县中来了一位吕公。吕公避仇来此,他擅于相面,觉得刘邦不同寻常,就把女儿吕雉嫁给了他。乡人听说此事的,都传为笑谈,嘲笑吕公的愚昧。 婚后数年,吕雉生下了一子一女,即为后来的惠帝、鲁元公主。秦二世元年,秦廷令各郡县遣送罪徒至骊山筑始皇陵。沛县令让刘邦押送罪徒前行。在大泽中,他酒后放了诸罪徒。不敢再回沛县,自入芒砀山间避祸去了。芒砀山是幽僻的地方,峰回路转,谷幽林冥。刘邦随处迁移,踪迹无定。不料吕雉却带着子女,一下就找到了刘邦。刘邦惊问原委,吕氏说:“无论你避在何地,上面总有云气盖着,妾善望云气,所以知道你在哪里。”刘邦欣然说:“竟有这事?我听说始皇常言,东南有天子气,所以连番出巡,意欲厌胜,莫非我刘邦独能当此么?” 此时陈胜、吴广起兵蕲州,传檄四方,东南各郡县往往杀守令相应。刘邦亦趁势联络萧何、曹参、樊哙一班人,杀了沛县令起事。众人共推刘邦为沛令。当时天下反秦的烟尘四起,不久陈胜死,项羽的势力最强,号称西楚霸王。 刘邦敌不过项羽,屡战屡败。有一天刘邦被项羽追得迷了路,日色已经西沉,刘邦饥寒交迫,疲乏不堪。向前再走了几里,遥闻有鸡鸣犬吠的声音,果然前面不远处隐隐有村落出现。刘邦策马前进,正好与村内一个老人相遇。老人见刘邦相貌不同凡人,就引至家中招待。老人问明刘邦身份,刘邦据实回答。老人便向刘邦下拜。刘邦忙扶起,转问老人的家世,老人说:“老朽姓戚,定陶县人,避乱至此,当时妻子流离,现在只有小女随着,权借此地寓居。” 刘邦已饥肠辘辘,急欲求食,便向老人说:“此处有无酒店?” 老人道:“此地是穷乡僻壤,没有酒店,大王如不嫌简陋,不如将就些粗肴淡饭。” 刘邦连忙说好。老人便叫他女儿整备酒饭。不一会儿,有一个佳人,携酒食姗姗而至,虽衣衫朴陋,却掩不住沉鱼落雁的天生丽质,刘邦心里暗暗称羡。女子放下酒肴,向刘邦行礼。盈盈拜毕,转身返入。老人与刘邦酌饮,刘邦连饮数觥,愁肠渐放,娓娓问戚女曾否许人。 老人说:“尚未。前有相士说小女颇有贵相,今日大王到此,莫非前缘注定,应侍大王巾栉,未知大王尊意如何?” 刘邦说:“寡人逃难到此,得蒙留宿,已是感雨意,所以曲意顺承,由他宽衣解带,拥入衾中,两情缱绻一夜。 刘邦虽然在楚汉争霸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但他知人善用,能与天下共利,所以人人效命,况且手下有运筹帷幄的张良,善于治理的萧何,战无不胜的韩信。而项羽却妒贤忌能,多疑好猜,战胜不赏功,得地不分利,人心慢慢解体。经过积蓄力量,刘邦转败为强,最终在垓下打败项羽,统一了天下。刘邦建立汉朝,立吕雉为皇后,刘盈为皇太子,封戚氏为夫人。 辟阳侯审食其与刘邦同里,面目清秀,口齿伶俐。刘邦起兵以后,因家中无人照应,用审食其为舍人,叫他代理家务。吕后与他日夕聚谈,视若亲人,渐渐的眉来眼去,渐渐的目逗心挑,当时太公已经年老,子女又皆年幼,于是两人互相勾搭,瞒过老翁幼儿,竟演了一出露水姻缘。一番偷试,便成习惯,好在刘邦由东入西,去路越远,音信越稀。两人情感渐深,俨如一对患难夫妻,昼夜不舍。即使后来刘邦家眷被项羽所掠,在楚营身为抵押之品,审食其与吕雉依然同寝共食,也未稍露破绽,真是一位偷香的妙手。到了刘邦称帝,在吕后怂恿下,封审食其为辟阳侯。审食其感念吕后,从此在床上更加尽心尽力。 刘邦得了天下后,吕后由于年老色衰,已为刘邦所厌烦。刘邦每次出游,都由戚夫人陪着,而把吕后留在宫中,很少见面,相互感情日渐淡薄。他宠幸戚夫人,日日揽在怀中调情取乐。戚夫人貌比西施,会弹奏各种乐器,舞技高超,她擅跳“翘袖折腰”之舞,从出土的汉画石像看来,其舞姿优美,甩袖和折腰都有相当的技巧,且花样繁复。戚夫人舞时只见两只彩袖凌空飞旋,娇躯翩转,极具韵律美。当时有《出塞》、《入塞》、《望妇》等曲,一经戚夫人的娇喉,抑扬宛转,让人十分销魂。《西京杂记》载“高帝戚夫人,善鼓瑟击筑。帝常拥夫人倚瑟而弦歌。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歌出塞入塞望归之曲。侍妇数百皆习之。后宫齐首高唱,声彻云霄”。≈nbsp≈nbsp≈nbsp≈nbsp 。。
大汉后宫嫔妃浴血争宠之谜(2)
戚夫人有一子名叫如意,言谈举止都有刘邦的风范,她日夜在刘邦前颦眉泪眼,求立子如意为太子。刘邦不免心动,且因太子刘盈秉性柔弱,不若如意聪明,且性格不像自己,索性趁早废立,既可讨好戚夫人,又可保全社稷。吕后也随时提防太子被废,视戚夫人母子为眼中钉。只是自己色衰爱弛,与刘邦咫尺天涯,比不上戚夫人床笫间的妩媚,所以太子处境很危险。 如意年已十岁,刘邦想让他去封国,戚夫人未语先泣,刘邦便婉语对戚夫人说:“你莫非为了如意么?我本思立为太子,只是废长立幼,名义未顺,只好再从长计议!”戚夫人听了此言,索性号哭失声,宛转娇啼,不胜悲楚。刘邦又怜又悯,不由地脱口说:“别哭,别哭,我这就立如意为太子。” 第二天临朝时刘邦提出废立太子的问题,群臣都很惊骇,黑压压的跪了一地,同声力争。都说立嫡以长是古今通例,且东宫册立有年,并无过失,不可无端废立。刘邦不肯听从,令词臣立刻草诏。蓦听得一声大呼道:“不、不……不可!”原来是口吃的周昌,刘邦问:“你只说不可两字,究竟是何道理?”周昌越急越说不出口,面上忽青忽紫,好一歇才挣出数语:“期、期知不可行。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刘邦忍不住大笑起来,满朝大臣听他期期的声音,也暗笑不置。刘邦笑了数声,退朝罢议。 周昌在殿外遇着宫监,说是皇后有请,周昌便去了后宫。见到吕后正要上前行礼,不料吕后突然跪下,急得周昌脚忙手乱,慌忙屈膝俯伏。吕后说:“周君请起,我感君保全太子,所以敬谢。”周昌说:“为公不为私,怎敢当此大礼?”吕后说:“今日若非君力争,太子恐已被废了。”原来早在殿厢窃听朝政,因见多亏周昌力争,才得罢议,不由的感,便推荐周昌为赵王相,因为周昌素来为吕后太子及内外群臣所敬畏,让他保护赵王,就可无虞。刘邦极口称善,便召周昌为赵相。周昌遂奉赵王如意出都就国。赵王如意与戚夫人话别,戚夫人又洒了许多眼泪。 刘邦杀韩信、彭越、英布后,箭创复发,在长乐宫一卧数日。戚夫人早夕侍侧,见刘邦呻吟不止,格外担忧,当下再三吁请刘邦保全母子性命。因此旧事重提,决议废立。太子太傅叔孙通入宫强谏说:“从前晋献公宠爱骊姬,废去太子申生,晋国乱了好几十年,秦始皇不早立扶苏,自致灭祀,皆为陛下所亲见。现在太子仁孝,天下共闻,吕后与陛下,艰苦同尝,只生太子一人,如何无端背弃?今陛下必欲废嫡立少,臣情愿先死!”说着拔剑欲自刎。刘邦慌忙摇手,叫他不必自尽:“我不过偶出戏言,君奈何视作真情?幸勿如此误会!”叔孙通把剑放下说:“太子为天下根本,根本一摇,天下震动,怎么能以天下为戏?”刘邦说:“我听君言,不易太子了!”内外群臣,也多上书固争,刘邦不便强违众意,又不好过拒爱姬,只好延宕过去。 吕后为了确保太子的地位,求教于张良,张良出计,请出商山四皓,以使太子在朝廷的地位显得益发庄重而不可动摇。所谓“商山四皓”是商山之中的四位白发隐士,先后为避秦乱而结茅山林。不久刘邦病愈,置酒宫中,召太子侍宴。太子应召入宫,四皓一同进去。刘邦心中很惊异,当听说他们就是商山四皓时,便知道太子羽翼已成,已不可废。心里也很难受,勉强喝了点酒,草草罢宴。 刘邦后召戚夫人至前,唏嘘向戚夫人说:“我本欲改立太子,奈彼得四人为辅,羽翼已成,势难再动了。”戚夫人闻言,立即泪下。刘邦说:“你不必悲伤,须知人生有命,得过且过,你且为我做楚舞,我为你做楚歌。”戚夫人无奈,就席前飘扬翠袖,轻盈回舞。刘邦想了片刻,歌词已就,随即高声唱道:“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缯缴,尚安所施!”他接连唱了四次,音调凄怆。戚夫人听着语意,越觉悲从中来,不能成舞,索性掩面痛哭,泣下如雨。 不久刘邦因病去世,太子刘盈即位,是为惠帝,尊吕后为皇太后。吕后对刘邦所宠爱过的宫人“皆幽之不得出宫”。她平生所最切齿的,无过戚夫人,把戚夫人罚为奴隶,且将戚夫人钳光头发。可怜戚夫人的万缕青丝,尽被宫役拔去,还要她卸下宫装,身穿褚红色的囚服,驱入永巷内圈禁,然后戴着枷舂米,每日勒限舂米一石,若少半升,即杖百下。戚夫人虽然出身民间,但从十八岁嫁了逃难中的汉王刘邦,一向受到宠爱和娇惯,只知弹唱,未娴井臼,一双柔荑的玉手,如何禁得起那个石杵?但吕后苛令甚是森严,于是她勉力挣扎。一天实在乏了,便一面流泪舂米,一面编成一歌,且哭且唱道:“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相伍!相离三千里,谁当使告汝!”≈nbsp≈nbsp≈nbsp≈nbsp
大汉后宫嫔妃浴血争宠之谜(3)
歌中寓意,是纪念赵王如意。吕后闻知愤然大骂说:“贱奴尚想倚靠儿子么?”说着,便使人速往赵国,召赵王如意入朝。一次往返,赵王不至,二次往返,赵王仍然不至。吕后越加动怒,问明使人,全被赵相周昌一人阻住。周昌曾对朝使说:“先帝嘱臣服事赵王,现闻太后召王入朝,明明是不怀好意,臣故不敢送王入都。王亦近日有病,不能奉诏,只好待他日罢!”吕后本想将周昌拿问,只因前时力争废立有功,不得不略为顾全。于是想出一调虎离山的办法,征周昌入都。一面派使飞召赵王,赵王已失去周昌,无人做主,只得应命到来。 当时惠帝虽年幼,却是心地仁厚。他见戚夫人受罪,已觉吕后所为,未免过分。至赵王一到,料知吕后不安好心,便亲自出迎,与赵王一同居住,以免吕后暗中加害。吕后见了赵王,恨不得亲手下刃,但有惠帝在侧,未便骤然发作,勉强敷衍数语。惠帝挈赵王至自己宫中。饮食卧起,俱由惠帝留心保护。赵王想见一见生母,惠帝婉言劝慰他慢慢设法相见。赵王年幼,遇事不能自主,且恐吕后动怒,只好含悲度日。吕后日夜想害死赵王,惠帝只能随时防护赵王。但百密也有一疏,一天惠帝要去射猎,天气尚早,赵王还卧着未醒,惠帝不忍唤起,以为稍离半日,谅亦无妨,因此即决定外出。待至射猎归来,赵王已七窍流血毕命。惠帝大哭一场,不得已吩咐左右,用王礼殓葬,谥为隐王。 惠帝正独自悲哀,忽有宫监奉吕后命,来引惠帝去看“人彘”。惠帝从未听说过“人彘”,觉得很新颖,便即跟着太监去看。宫监曲曲折折,导入永巷,趋入一间厕所中,开了厕门,指示惠帝说:“厕内就是‘人彘’。”惠帝向厕内一望,看见是一个人身,既无两手,又无两足,眼内又无眼珠,只剩了两个血肉模糊的窟窿,身子还稍能活动,一张嘴开得甚大,却不闻有什么声音。看了一回,又惊又怕,不由的缩转身躯,顾问宫监,这是什么东西?宫监说出戚夫人三字。一语未了,把惠帝吓得几乎晕倒,勉强按定了神,想问个底细。宫监附耳说是吕后砍掉她的手足,挖去她的眼睛,熏聋她的耳朵,再强灌下暗药,使之不能言语,然后半死不活地抛入厕所,折磨至死。当时卧在地上的戚夫人,已不像一个人形,成了一段血肉模糊的东西。惠帝大哭起来,回去后大病一场,卧床岁余不能起。他派人对太后说:“人彘之事,非人所为。戚夫人随侍先帝有年,如何使她如此惨苦?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从此,惠帝日夜饮酒作乐,七年后死去。 戚夫人因年轻貌美而得宠,吕后又是好弄权的女强人,所以《吕后本纪》一上来就写吕戚之争。“人彘”这种令人发指的手段,历史上还不止出现一次。唐朝的武则天、南宋光宗的李皇后等都曾这样杀过人。其实吕后也颇有政治家的风度,匈奴冒顿单于乘刘邦之死,下书羞辱吕后:“你死了丈夫,我死了妻子,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吕后却平心静气复书说:“我已年老体衰,发齿也堕落了,步行也不方便。”然后赠与车马,婉言谢绝,化干戈为玉帛。吕后一生中最不堪的是对戚夫人的残忍迫害这段故事。 古语“牝鸡司晨,唯家之索!”是一种对女性歧视的论调。任何事情都应该看它的正反两面。在刘邦还没定天下之前,吕后吃了不少苦,她必须照顾儿女及家庭;甚至当楚汉相争之际,还曾经被项羽掠走。确实是为刘邦受尽了苦难。但“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刘邦在戚夫人的枕边细语之下,不止一次想废掉当时的太子孝惠,而改立赵王如意为太子。若从吕后的角度来看,她如何能够不恨?若戚夫人只是和吕后争宠,那么吕后可能不会那么痛恨她,毕竟自己年老色衰,也是很正常的事。不过,戚夫人却想尽办法要让赵王如意登基,《留侯世家》中记载,当刘邦一而再、再而三地想立赵王如意做太子时,吕后的反应是:“恐。不知所为。”而这种恐惧,是日日夜夜不停的身心折磨。平心而论,如果后来赵王如意当了天子,那么吕后的下场不知会不会也是“人彘”? 其实刘邦也看出这一点:不论立谁当太子,势不两立的戚夫人和吕雉必然有一个没好下场。因为就当时商山四皓保护太子之说,前人亦多有怀疑。四皓都是眉发皆白、行将就木的老人,来历不明,连他们的真姓名都不知道,怎么算得上太子的羽翼?若刘邦必欲废去太子,正如《通鉴》考异所说:“借使四叟实能危其事,不过污高祖数寸刃耳。”只要一刀杀了这四人就可。还有假若立赵王如意,刘邦死后,如意幼小,戚夫人正值盛年寂寞,什么事不会发生?刘邦那样疑心重的人,当然不会不考虑。若干年后汉武帝杀死钩弋夫人也是同样的道理。刘邦在这一点上还算厚道。不过若他当时不那么厚道,一刀杀了戚夫人或许会更好些。≈nbsp≈nbsp≈nbsp≈nbsp
汉武帝“金屋藏娇”之谜(1)
卫皇后(?~前91年)即卫夫子。河东平阳(金山西临汾西南)人。汉武帝皇后。初为平阳公主家歌女,后为武帝所悦,入宫。元朔元年(前128年),生刘据,被立为皇后。巫蛊之祸起,刘据举兵诛江充,兵败自杀,她为武帝所废,亦自杀。 汉景帝的妃子王美人生子刘彻。这时景帝已有好几个儿子,其中栗姬生子最多,景帝以前本来最宠爱栗姬,曾与她私下订约,将栗姬生的长子刘荣立为储君。如今景帝宠爱王美人,王美人又生下一子,传说王美人怀孕时梦见了太阳钻入怀中,汉景帝很高兴,认为是个吉利的梦,预示着小孩子将来会有大作为。栗姬听到后自然是非常生气。 馆陶长公主是景帝胞姊,生有一女,芳名叫阿娇。长公主打算将女儿许配太子,异日就是皇后。使人问栗姬的意思,她以为门当户对,一说便成。谁知栗姬不愿联姻,竟然一口回绝。原来长公主与景帝姐弟关系很好,许多后宫妃子为得宠幸,都奉承长公主。长公主也不忍却情,时常代为荐引。栗姬素来妒忌,对此事耿耿于怀,加上见识又短,因此当长公主为女议婚,便不顾情谊,随口谢绝。长公主这一气,非同小可,遂与栗姬结下冤仇。 王美人听说这件事,趁此机会,劝慰长公主。长公主说及栗姬,尚有恨声。长公主随口接说:“彼既不识抬举,我将阿娇配与彻儿,也是一样。”王美人心中自然暗喜,但嘴上谦逊道:“彻非太子,怎敢有屈阿娇。”惹得长公主耸眉张目,且笑且恨道:“栗氏以为己子立储,将来定得为皇太后,千稳万当,哪知还有我在,管教她儿子立储不成!废立常事,且看我的手段如何。”王美人又假装劝慰,长公主愤然道:“她既无情,我也无暇多顾了!”王美人善于以退为进,最后好关系深,两人就私下计议,怎样把栗姬母子除去。成语“金屋藏娇”就是这样来的。 虽然在立太子的问题上颇费周折,但景帝鉴于历代废长立幼的教训,最终下决心立栗姬的儿子荣为太子,这样栗姬就成了皇后。长公主连忙进谗言,说栗姬崇信邪术,与人合不来,日夜诅咒其他妃嫔,每次与其他妃子遇见,往往唾别人的背后,肚量十分狭隘,恐怕一旦为后,又要重演吕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