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应该先下手诛杀了他们!”李豫声泪俱下说:“皇上病得这么厉害,不好去向他请示,假如忽然杀了李辅国,必然会使皇上震惊,这件事慢慢再说罢。”又含糊应付了几句,张良娣说:“太子先回去,慢慢商议也好。” 李豫前脚刚出去,张良娣便召来肃宗的次子越王李系进来密议。张良娣说:“太子过于仁弱,不能诛贼臣,你可不可以担负起这个重任?”同时许诺除掉李辅国后顺便废了李豫让李系做皇帝,李系本来非常痛恨李辅国,便一口应承下来。接着张良娣命内监段恒俊挑选了二百个精壮的宫卫太监,给了他们兵器衣甲,潜伏在肃宗病卧的长生殿内外。同时假借肃宗名义矫诏让李豫前来长生殿,企图在李豫进来时趁机杀了他。 不料事情泄了密,程元振听到张良娣的阴谋急忙告诉李辅国。当下二人号召党徒去探听消息。恰好李豫接旨到来,正要进殿门,李辅国、程元振立即上前拦住说:“宫中有变故,殿下千万不要轻易进去!”李豫说:“有什么变故?现在有中使奉旨召我,说是皇上大渐,我难道就可以怕死不进去么?”程元振说:“社稷事大,殿下还是应该慎重。”说着指使手下簇拥李豫去了飞龙殿。 接着程元振与李辅国诈传李豫的命令,号召禁兵闯入宫中搜捕越王李系、段恒俊。张良娣听到兵变的消息,急忙跑到肃宗的寝室内躲避。不料李辅国胆大妄为,竟带着禁兵闯入肃宗的寝室,当着肃宗的面去扯张良娣的头发。张良娣哀求肃宗救命,肃宗一急闭住了气,上下颤抖着嘴唇说不出一句话。李辅国将张良娣拖了出去,并将依附张良娣的几十个人一起用链子牵到冷宫拘禁起来。位七年,改元四次。享寿宫女内监都惊骇而散,五十二岁的肃宗独自卧在床上没人去管,受到这一场惊吓,不一刻就咽了气。李辅国见肃宗死去,就用绳子勒死了张良娣。其他越王李系、段恒俊等也被诛杀。张良娣有一个儿子只有三岁,取名为李侗,李辅国想要斩草除根,便亲自去捕杀李侗,待去了才发现这个三岁的孩子早被吓死了。 过了四天后,李豫即位,历史上称为代宗。李辅国手握兵权,军国大事全由他说了算,甚至对代宗说:“大但内里坐,外事自有老奴处分。”朝野上下只知道有李辅国,不知道有代宗。 唐肃宗李亨不是好色的皇帝,他一生中几乎只宠幸了张良娣一个女人。张良娣的名字已经不可考,良娣只是一个封号。不过张良娣也确实出类拔萃,不论在长相、智谋,还是性格上,她都称得上非常出色的皇后,关键是填补了李亨天生懦弱的缺点。但是正像一枚硬币有两面,在处境危险的境遇下张良娣表现了一个女人最闪光的那一面,而在坐享其成的时候她又不惜一切为自己的亲生孩子打算,导致了宫廷的一系列变故。是是非非难有评价的标准,或许人性的险恶正是环境的复杂所促成。
唐宪宗独爱青楼歌妓之谜(1)
唐宪宗(778~820年),即李纯。唐代皇帝。顺宗子。公元805~820年在位。在位期间李绛、裴度等人宰相,利用藩镇间矛盾。先后平定刘辟、吴元济等的叛乱。其他的藩镇也表示归顺。他在藩镇暂时臣服朝廷的形势下,骄傲奢侈,广事收纳地方官的“进俸”,户口流散因而更甚。元和十五年(820年)被宦官陈弘志等杀死。 永贞元年八月,在位仅八个月的唐顺宗在宦官俱文珍的逼迫下禅位给太子李纯,自称为太上皇。李纯即位,是为宪宗。宪宗力图削平藩镇割据,先后平定了剑南西川、夏绥、浙西、淮西、淄青的叛乱,收回了江淮财赋,其他藩镇也相继降服朝廷。 浙西观察使李■厚赂权幸,得到了盐铁转运使的肥职,史称其“割剥六州之人以富其家,或劫杀其身而取其财”,后来被调为镇海节度使。夏蜀叛乱平定以后,朝廷又树立了一定的威信,藩镇多畏惧入朝。李■的心里也忐忑不安,宪宗授李■左仆射,遣使到京口讯问他入朝的行期。李■杀死留后王澹举兵造反,兵败后被械送京都。 李■被擒的时候,身边有一个姓郑的侍婢跟随着他。夜里李■撕自己的衣襟,在上面写下自己内心的冤屈,以及以往治理军政的功绩,并说他自己是被张子良所出卖。写完后,李■对郑氏说:“你把这份状子藏在裙带里。假如我有机会当堂申辩,就会成为宰相或者杨、益二州的节度使;假如没有申辩机会,就要受到极刑了。一旦我不在人世,你一定会被没入掖庭,皇帝问起来你就把这份状子给他看。”郑氏含泪应诺。 李■被送到长安城西南腰斩。等到李■被杀的时候,京城起了弥天大雾,三天都不消散,有人还听到鬼哭的声音。果然不出李■的预料,唐宪宗从李■的侍婢手中得到他留下的帛书,内心颇为疑惑他的冤情,从皇宫里取出几件黄衣赐给已死的李■及其子弟,命京兆府收葬了李■。 李■叔父的儿子李鸽是宋州刺史,听到李■谋反的消息恸哭了一场,强令妻子奴婢,无论老幼,都根据脖颈的尺寸制成枷锁,自拘到观察使面前请求治罪。朝廷怜悯他们,所以从轻发落。 李■的宗属大都官居要职,过着养尊处优的奢华生活,挑选的歌妓婢妾都是当时冠绝于时的美色。他到浙西吃了败仗之后,没收后配在掖庭的婢妾中,除了这个姓郑的,还有个姓杜的,都是姿色艳丽,一时无双。 姓杜的婢妾名叫杜秋,历史上也称做杜秋娘(娘是古代妇女的泛称,不属于名字的一部分)。杜秋娘是唐金陵人,入宫以后得到了唐宪宗的宠幸。说起杜秋娘可能许多人不知道,但是提及一首非常有名的《金缕衣》应该都有印象,其诗如下: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这首诗就是杜秋娘所作,写的是光阴易逝,青春难留,要在最年轻的时候恣意欢乐,不要等到年老体衰的时候空自后悔哀叹。这首诗也是杜秋娘传奇一生的真实写照。 杜秋娘原是金陵的一个青楼歌妓,她天然丽质,即使不施朱粉也远远地超出了一般的女子。而且谈吐诙谐,能歌擅诗,成为纨绔公子声色场中追逐的对象。镇海节度使李■听说了她的艳名,便去与杜秋娘相会,一见之下十分倾心,于是要将她带入府中充为侍妾,杜秋娘也欣然相从。李■娶秋娘为妾时已六十七岁了,而秋娘芳龄只有十五岁。“花开堪折直须折”的意思是人不风流枉少年,但是风流也离不开权势财富作底子。李■看中了杜秋娘色艺双全,杜秋娘也看中他的权势。 李■的府中艳妾如云,都是一时之选,但是杜秋娘一首《金缕衣》就足以让她们失色。李■对杜秋娘极为宠爱。李琦掘铜山铸私钱,造盐填私囊,拥兵自重而图谋反叛。等到李■死后杜秋娘作为罪犯的家属被没入掖庭,她顾眄依依的窈袅身影深深地吸引了唐宪宗。宪宗心动之下便召幸了杜秋娘。因为她才貌过人,一度受到宪宗的宠爱,给她赐名为杜仲阳,做了宫中女官。 宪宗的皇后郭氏是汾阳王郭子仪的孙女。父亲郭暧娶了升平公主,著名的《打金枝》就是郭暧与升平公主之间的轶事。因为郭子仪功烈卓著,所以朝廷对郭氏与别的宫妃不同。郭氏生下了穆宗李恒。元和元年进册为贵妃,元和八年群臣先后三次请宪宗立郭氏为皇后,当时宪宗后宫多嬖艳,怕郭氏得到尊位后钳掣他不能肆意,因此找借口推脱。 后宫里的美女虽然很多,但杜秋娘凭借她在青楼为歌女的阅历深深吸引着宪宗,始终在宪宗的心里占有一席之地。 宪宗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但是安史之乱后,唐朝内忧外患已经病入膏肓,不是人力可以挽救的。宪宗后期开始服用丹药追求长生,丹药多有毒性,他的性情变得暴躁易怒,经常无故斥责或诛杀左右宦官,弄得宦官人人自危。元和十五年,宦官陈弘志毒死了宪宗,穆宗李恒继位,秋娘这时已三十多岁,但风韵不减当年,她又被穆宗召幸。为了掩人耳目,穆宗命杜秋娘为皇子漳王的褓姆兼教师。穆宗也很短命,杜秋娘后来又经历了敬宗与文宗两朝。文宗太和年间,漳王受诬陷被废除,唐文宗诏赐杜秋娘归老还乡。 等她被朝廷弃置回家时衣食无着,过的是朝不保夕的生活。一些名士听到她既老且穷的困境都十分同情哀伤,杜牧为此写下一首长诗,记叙她的身世经历。后世以杜秋娘泛指美女,比如白居易《琵琶行》:“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有时也泛指年老色衰的妇女。
唐宪宗独爱青楼歌妓之谜(2)
李■的另一个婢妾郑氏就是他临终前托付帛书的那个,也有人说当初在裙带里藏着李■帛书的是杜秋娘,但是宫闱事秘,世人对于真相不得而知。 穆宗即位后,尊郭氏为皇太后,凡朔望三朝都率百官到宫门为郭氏祝寿。郭氏在兴庆宫颐养了多年,历经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四朝,都得到皇帝的孝顺尊敬。唐宣宗与郭氏本来是名义上的嫡母子关系,但是宣宗却对郭氏十分冷淡。挑起皇帝对郭氏仇恨的是宪宗的生母郑氏。 郑氏当初是李■的婢妾,郑氏及笄的时候,有相士说她将来会生下一个天子,当时李■心有异志,便将她纳为侍妾。李■败亡郑氏没入宫掖后成为郭氏的侍女。那时候太皇太后郭氏是宪宗的贵妃,宪宗在贵妃宫里出入时看见郑氏姿容艳绝,便召幸了她。郑氏本是个有罪的人,忽然得到宪宗的宠幸使其它嫔妃都十分气愤,一腔郁闷发泄在郑氏身上。只要宪宗不在眼前,郑氏便会受到包括郭氏在内的后宫嫔妃的随意打骂,但她想到自己罪婢的身份只有眼泪往肚子里吞。 郑氏被宪宗纳入后宫,不久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为李怡,是宪宗的第十三个儿子。因为母亲的关系,李怡幼年时寡言少笑,宫中都以为他是白痴。待他稍大了些被封为光王,更加韬光养晦,不让别人猜到自己的心事。 会昌六年六月,唐武宗病重,宫中的宦官谋立李怡,因为他们认为李怡是个白痴,当了皇帝好被他们控制。当时武宗有五个儿子,年纪都很皆幼弱。三十三岁的武宗死后,宦官便立李怡即了帝位,是为唐宣宗。等到宣宗即位以后,仿佛换了一个人,朝廷大臣才看清他以前隐藏起来的刚毅决断。宣宗尊生母郑氏为皇太后。 现在儿子宣宗即位,郑氏也母以子贵成了太后,多年的委屈一齐涌了上来。宣宗从小看着母亲挨打受气,所以对郭氏暗中怀恨已经很久了。郑氏说宪宗的暴崩郭氏也参与了预谋,宣宗越想越悲恨,几乎视郭氏为仇人,只要有机会就当面讥刺嘲讽。此时的郭氏年力已衰,而且一向被人尊崇惯了,哪里经受得起宣宗在精神上的冷遇虐待,一时间也悲感交集,觉得人生无聊。一天从勤政楼上飞身要跳下,多亏身后的侍女将她抱住。估计她不是真的想死,不过是做给宣宗看,她若真的想跳楼侍女不可能拦住。宣宗听到这件事更加仇视郭氏,当天夜里郭氏忽然死去,宫中的谣言四起,都说是郭氏服毒自尽。 这件事让宣宗在舆论上极为被动,也使他更加愤怒,禁止郭氏酆葬宪宗陵。太常官王纻奏请宣宗应该将郭氏葬酆宪宗的陵墓,宣宗勃然大怒,贬王纻为句容令。一直到了唐懿宗咸通年间,才将郭氏与宪宗合葬在一起。
深宫怨妇红叶寄情之谜(1)
唐僖宗(862~888年),即李俨。唐代皇帝。懿宗子。公元873~888年在位。处封晋王。十二岁时受宦官刘行深、韩文约拥立。即位后专务游戏,称宦官田令孜为“阿父”。乾符元年(874年),关东旱饥,州县继续催征勒索,爆发王仙芝、黄巢起义。广明元年(880年),黄巢攻入长安,逃亡成都,黄巢起义失败后,他于中和五年(885年)还京师。数月,即再奔凤翔,旋又走兴元(今陕西汉中东)后又返京,但此时朝廷孤弱,藩镇之患近在肘腋,已成岌岌不可终日之势。 唐僖宗时的一天傍晚,年轻的于佑在城墙下漫步。时值“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深秋,满地枯萎的落叶,风呼啸着而去,树木的枝桠刺在寒冷的空中好像冰上的裂纹。天色越来越黯,他呆呆立了片刻,颇怀莫名的伤感。他在御沟的流水中洗手,御沟中浮着的落叶在清冽的水中缓缓流出,忽然发现一片较大的红叶上面有墨印,他随手将叶子从水里拾起来。使他意外的是红叶上题着一首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墨痕未干,字迹姗姗清秀。 他看了看身边高入云端的宫墙,猜想一定是某个宫女所为。于佑把诗带回家里,但此事让他久久不能释怀,每天夜里辗转反侧,眼前全是宫里那个落寞的女子空幻的身影。几天后,他也在红叶上题诗两句,置于御沟上游的流水中:“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之后他又怅然地在流水边徘徊许久才离去。于佑将此事讲给几个同伴听,大家都笑他。 一晃几年过去,于佑已把那件事渐渐淡忘了。他科举不成,几近落魄不堪,于是在富室韩泳家教书。一天韩泳告诉他,不久,唐僖宗放出后宫侍女三千,让她们回到民间婚配。有位叫韩翠苹的女子是韩泳的同姓,正住在韩舍,他愿为二人牵线结缘。当时于佑尚未娶亲,听说韩翠苹姿色美艳,于是答应下来。 于佑婚后与韩翠苹感情很好,一天,韩翠苹在于佑的画笥中看见自己亲笔题写的那片红叶,问于佑哪里得来的,于佑便如实告之。韩翠苹说:“妾在水中也得到一片红叶,不知是何人所做?”于佑取来一看,墨迹犹存,正是自己当年曾经写的。俩人皆默然,泪水盈眶,千言万语不知如何出口,相对感泣良久。因为自红叶题诗到他们结为夫妇,中间已隔着十年的光阴。 韩翠苹为此悲欢交集,于是提笔写下:“一联佳句题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 这也许是最凄苦无奈也最浪漫温馨的故事了。“红叶题诗”有许多不同的版本,在朝代、人名、情节上都有些微出入,《本事诗》里记当事人为顾况,《云溪友议·题红怨》为卢渥,而宋初孙光宪《北梦琐言》成了进士李茵,人名虽各不同,但内容大同小异。 据《云溪友议》记述,宣宗时,舍人卢渥到长安应举,偶然来到御沟旁,看见一片红叶,上面题有这首诗,就从水中取去,收藏在巾箱内。后来,唐宣宗李忱裁减宫女,准许宫女嫁百官司吏。他娶了一位被遣出宫的姓韩的宫女。一天,韩氏见到箱中的这片红叶,幽幽地叹息道:“当时偶然题诗叶上,随水流去,想不到郎君收藏在此。” 另据《本事诗》记述,天宝年间,顾况在洛阳时暇日与一二诗友游于苑中。一位宫女在梧桐叶上写了一首诗,随御沟流出,诗云:“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顾况得诗后写下:“愁见莺啼柳絮飞,上阳宫女断肠时。君恩不闭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从上游流入宫中。过了十几天,又在御沟流出的梧桐叶上见诗一首,诗云:“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故事很凄美,但她没有韩氏那么走运。 而在《北梦琐言》里,却演化成了人鬼相恋的悲剧故事:进士李茵是襄阳人。一次他游御苑,见一片红叶自御沟中流出,上题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李茵将红叶收贮在书箱里。后来僖宗在藩镇之乱中到了蜀地,李茵奔窜到南山一个老百姓家。见到一个流落人间的宫女,她说自己是宫中的侍书,名叫云芳子。她很有才学,李茵和她交往日深后,云芳子发现了那片红叶,哀叹说:“此妾所题也。”于是同行到蜀地去,一路上云芳子详细讲述了宫中的事。到了绵州时,一个宦官认出了她,宦官问:“你怎么跑到这里来了?”逼令她上马,强行带走,李茵十分难过,但又无可奈何。那天晚上他宿在旅店里,云芳忽然进来了,她对李茵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