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写科技格局

首页
字体:
上 章 目 录 下 页
第九百九十八章 高校(祝大家财源广进)
    8月底,孟谦在孙晓静的办公室里喝茶。

    “听说今年回国的留学生数量又创新高了?”

    孙晓静一边煮茶一边回应,“嗯,主要是是米国那边,最搞笑的是,米国最近看到留学生回国的情况,舆论开始称现在的米国就是在给华夏培养人才,说不定会进一步针对留学生。”

    孟谦直接被这套言论给逗笑了,“华夏几十年的时间里一直在给米国培养人才,我们说什么了,稍微抱怨几句还得被网上一群人嘲讽。

    现在回来一点人才就把他们急成这样了。”

    “这不就是他们现在的逻辑么,说我们华夏占他们便宜,完全没有算上过去几十年他们占了我们多少便宜的事情。

    现在我们强大了,就变成了我们占便宜,就变成了给我们培养人才,反正好处都必须他们给占了才行。”

    “不过现在这个情况如果继续激化下去,对以后的留学生来说确实也不是什么好事。”孟谦多少有些担忧未来的留学生。

    孙晓静把茶杯递给孟谦,“明天的会议,你有把握么?”

    “我也不确定,毕竟确实有一些人的思想还是比较保守的。”孟谦用手端着茶杯转了转,“你明天跟我一起去吧。”

    “好。”

    8月25日,在燕京召开了一场并不对外开放的会议,会议现场,教育部领导,清华燕大江大等各大高校的领导悉数到场。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先上台定了一个基调。

    “工业革命之后,英国开始强调英国大学的建设,帮助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十九世纪初期,德国开创研究型大学,帮助德国建立强大的人才根基,乃至二战后的德国崛起都跟德国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且德国的研究型大学教育模式影响了全世界两百年。

    十九世界世纪中期,霓虹国开始加大投入大学建设,1858年的庆应大学、1877年的东京大学、1882年的早稻田大学、1897年的京都大学,为霓虹国培养了一大批顶级人才,帮助霓虹国在那个时期建立了亚洲强国地位。

    十九世纪末,米国将一大批大学转型为现代研究型大学,为二战后大量人才涌入米国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可以说,任何一个国家强大的基础就是教育的强大,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强大。

    而对于曾经的华夏来说,多方面的基础都不足以支撑我们去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但现在的华夏有了基础,更急需要去打造世界一流大学。

    说个最基本的东西,就是自信问题,我们现在经济发展起来了,科技也发展起来了,但是我们的学生还是需要去国外求学,这是非常打击自信心的一件事情。

    所以今天把大家聚在一起就是希望大家各抒己见,一起来探讨一下我们华夏该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问题。”

    “首先我想说一点。”清华大学的校长邱咏举手示意了一下,“我们现在确实没有世界一流大学,但是从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历程来看,米国用了100年的时间从零所世界一流大学发展到世界第一教育大国,而我印象中我们第一次谈及这个问题差不多是在二十多年前。

    我跟很多米国的老教授交流过,也查询了大量的资料,从教授团队水平,科研基础环境以及国际科研成果的角度来说,我们至少已经走完了前面60%的道路,至少已经达到了及格线。

    所以我们急是急不来的,这个事情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来沉淀,但我们的发展速度也确实已经很快了。

    然后我想提出我的观点,我认为我们现在时最重要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建设世界一流的教授团队。

    对于高校来说,教授团队的水平基本决定了这所学校的教育水平。

    而现在我们国内教授团队的情况就是小而精,我们在一些领域已经培养出了一批世界一流的教授团队,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在这一批精英教授团队身上再多花一点精力,巩固住我们在这些领域的世界一流教育水平,先建立起一批世界一流水平的专业。”

    “这会不会导致专业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章 目 录 下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