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急。先听为父言语。”陈华一摆手,止住儿子的叫喊。额,那为父俩字吐出时,还真觉得羞耻。心底里再一次感慨这“起点”太高了。
有道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可陈华这一穿越,人就在罗马。
同时,他把目光看向在座的所有人,就看一干人物一个个都眼神闪烁的看着自己。
“我华夏自始皇帝扫荡六国,一统天下以来,约计一千九百年。秦、新、隋三朝不言,五代十国等未能一统天下之王朝亦略过去,余者不过是两汉、两晋、李唐、两宋、蒙元与我大明几朝。”
“汉晋之政与我朝今日多有不同,而科举兴盛来,李唐之强,赵宋之富,亦不过三百年天下也。今我大明江山,绵延已二百七十年有余也,内忧外患,朝廷左支右绌,日渐不支,气数将尽啊。”
三年前张献忠兵败投降,李自成部遭官军围剿,损失惨重,仅余十八人。农民军势力一时低沉。可偏偏碰上了清军犯境。卢象升战死,洪承畴、孙传庭被紧急调去拱卫京师。
时至今日,张李二人已经声势再起,张献忠攻破了襄阳,李自成更是打下了洛阳城,杀福王朱常洵。声振中原!
不过是三年光阴,天壤之别,叫人好不感叹啊。
“父亲怎可这般乱语?大明虽内乱外祸不止,然依旧坐拥天下,纵有流贼搅乱中原,有鞑寇犯我疆土,亦不过是癣疥之疾。孩儿就听说,当今天子继位以来,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有此等圣天子在位,补救倾危,大明何愁不能再兴?”
郑森的面皮都涨红了。
陈华哈哈一笑,崇祯皇帝他也很同情的,但这人终究手腕有限,而大明更是积重难返。
“当今圣上确实不易。然焦于求治,刻于理财;渴于用人,骤于行法,天下安能得好?”
“西北大旱连年,赤地千里,中原盗贼偏野,白骨如山。人心携贰,天下解体,鞑虏乘虚鼓行,数寇中原如入无人之境。内忧外患,天灾人祸,种种弊端层出不穷,当今皇帝何以还能力挽狂澜,再度中兴大明江山?”
“救天下凭的可不是胸口的一腔热血。”陈华看着郑森道:“以今日大明江山,最短的是一财字。”
陈华适才的言语是挺没说服力的,可郑森做了个好捧哏,接下一番话才入正题!就是要一举把在座的所有人给说服!
“朝廷短于钱财,然财从何处求?”
“就从天下间数以千万计手无寸土的穷苦百姓身上得吗?朝廷也只有此法,但如此却又能得几吊钱?更会惹得民怨四起,朝野离心。
而在东南之地,却多的是一些吃的肥肠满肚,穿着绫罗绸缎,满口之乎者也,面上道貌岸然,偏偏是一个铜子也不愿向朝廷交税的高门望族士绅贤良。
天下财富一石,东南独占八斗。可朝廷又如何从他们手中收到税钱呢?”
“都说天下是皇帝老儿的,皇帝是金口玉言,九五至尊,但皇帝老儿又几时真的拥有过天下?”
“就说这税赋,皇帝的话若能叫所有人都丁点不违的听从,那怎的会是洪武永乐年的钱粮税赋最高,而往下十余朝却是逐个见少呢?你说是天下的人口没昔年多呢?还是商贸无有昔日繁盛?”
郑森脸皮更红了,他入世不深,但却不是傻子,洪武永乐年间的大明是甚样,怎可能比如今的大明人口更加稠密,商业更加繁茂呢?
陈华这话分明是讽刺东南或是说江南的那些富绅贤达。内里少不了被他所敬仰的名儒雅士。
“把话说透了,那就是没人想交税(作者也一样啊)。所以民间才会有那般多的寄田投附者,才会有那般多的隐田。乡试高中的那些个举人老爷,明面上是地方之贤达,朝廷之优才,实则呢?吸食朝廷血肉之蛀虫也。而看普天下的举人、进士,有几人不收纳隐匿田亩的?”
“如今之世道,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偏偏富人无须交税,或是只需缴纳很少的税,就如你老子,你三叔、四叔。这朝廷钱粮且都收不到手中,国库里能跑马,那还能得好吗?没钱没粮凭甚来赈灾,来打仗?”
陈华教育着郑森。边上的郑芝豹、郑鸿逵以下人等纷纷笑了来。是啊,他们这些郑氏集团的骨干们,谁个家中无有千亩万亩良田,谁个又给朝廷交过一分钱的税?
“当今圣上为了平辽剿匪,几次加税,惹得天怒人怨。因由又是何?”
“那是因为皇帝要收一两银子,底下做官的、做差的,就能收上五两、十两。且如你爹、你三叔、四叔这样的人家,半个铜子都不会交。税钱只会往平民百姓头上摊加的更多。这般来先就失了民心,又如何不叫乱民四起?”
“李自成、张献忠之流,岂是靠杀,就能杀绝的?苛捐杂税,天灾人祸,压得百姓已无活路,民不畏死何以死惧之?这内祸不绝,大明朝就只能独臂以应满清,外患就更不会断了。”
“这般的朱明江山,真的还能救么?”
他可从来没想为老朱家打工的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