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0月的一天,一份手工填写的表格放在了夏树的办公桌上,它的材质稍显厚实,样式朴实无华,表格里面填着简单的几个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下方签列的一连串多不为外界所知的名字,后面附了七八页资料,包括一张由爱尔兰银行出具的单据。
思量了好一会儿,夏树在表格的最后一行郑重其事地签上了自己的大名,加盖爱尔兰国王约阿希姆一世陛下的正式用印,然后按响桌上的铃铛。
有着一头黑发的侍从官推门进来,毕恭毕敬地走到桌前。
夏树将整套文件拢好,用一枚金色的回形针将其固定,抬眼递给侍从官,吩咐道:“把文件封装好,作加密件转给德克塞尔将军,告诉他,这批货物可以启运了。”
侍从官不假思索地答道:“明白,我尊敬的陛下!”
在他走后,夏树不慌不忙地起身走到窗前。不多会儿,一辆黑色的奔驰轿车驶出王宫大院,将他的批准令送往国防部。大概再过三个小时,一批特殊的货物就将在爱尔兰西北部的穆拉戈莫军港装船,一艘美国战舰将载着它们全速驶往大洋彼岸
3500千克重水和1千克钚239,为了这些具有特殊用途的货物,美国政府付出了足足4500万美元的现款,并专程调派一艘轻巡洋舰前来运载货物。不过,相较于另一个时空相同时代的曼哈顿计划,美国人的这笔花费相当划算,要知道这个时空的美国人依然通过大量铀同位素分离器和石墨反应堆来提炼浓缩铀235和钚239,按照总体的投入产出计算,生产一千克钚239的成本要超过5000万美元,这倒不是因为美国的科技水平或工业技术落后,他们的核研究虽建立在正确的理论基础之上,但需要在摸索中前进,由于总体投入远不如旧时空的曼哈顿计划,规模效应要差不少。
跟一贯走粗放路线的美国牛仔不同,这个时空的爱尔兰在核研究和核工业领域走了一条未雨绸缪、精打细算的道路。早在30年代初期,爱尔兰王室和政府就联合出资建立了第一座重水工厂,它被安置于布莱克沃特河上游一座水电站的水坝内部,以廉价的水力电能为能源,最初年产重水10001200千克,在一些技术革新获得成功后,重水年产量提高到了2000千克。
30年代中后期,经济危机肆虐,爱尔兰政府再度以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强行拉动内需,借此机会,爱尔兰接连修建了5座重水工厂,其中3座是依托新修筑的水力发电设施,2座以煤电站的电能为能源。到了40年代中期,6座重水工厂的年最大产能达到了1516吨,占到了全世界重水产量的百分之八十还多!
有了充裕的重水供应,爱尔兰的核工业自然而然地选择了重水反应堆路线。第一座试验型的重水反应堆出现在1937年秋,那时爱尔兰刚刚攒足了用以建立小型重水反应堆所需的重水,并由此开始了钚239等武器级核原料的提炼。30年代末,随着重水供应能力的迅速提升,新的工业型重水反应堆应运而生,钚239的年产量在1944年达到了4.6千克的巅峰值,这意味着爱尔兰只凭自己的能力就能够凑足制造一枚内爆型原子弹的核材料,加之对内爆型核弹构造的技术研究,他们完全有能力在1945年初成为全世界第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但是,爱尔兰政府既没有匆匆宣布他们研发出了原子弹,也没有在本土或任何一处海外占领区试验这种威力空前的大杀器,而是冷静观察世界形势的变化,同时默默积蓄自己的力量。同一时期,当今工业、科技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德国和美国,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核武器的研究,而且因为核理论领军人物与技术资源的各自特点走上了稍有区别的两种路线。美利坚的资金投入和人才资源都逊色于赢得两次世界大战的德意志,但他们起步较早,而且政府和军方都较为重视这一项目,初期处在领先位置,所以爱尔兰主动跟美方接洽,几经协商达成了合作研发协议,双方很快建立了联合研究机构,密切开展技术交流,陆续解决了多个关键性的技术难题。此番高出成本价两倍多的价格卖出又一批核原料之后,夏树扒拉着心里的算盘:美国方面已经积累了大约30千克的铀235和20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