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岁约阿希姆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924章 斯氏苏俄(2/2)
的事务性工作中抽出身来,将一部分精力放在家庭上,另一部分放在他感兴趣并且擅长的机械设计和军事组织领域,而在此之外,他还密切关注着世界格局及主要国家的发展变化,俄国这位欧洲近邻则一直是他关注的焦点之一。在两代苏俄领导人的不懈努力下,这个国家的工业经济实力一跃迈入了强国行列,但它的农业却没能摆脱旧时空的遗憾。“新经济政策”成效斐然,可在苏俄领导人的意识里,这是带有资产性质的过渡性政策,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办法。作为“新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和推行者,列宁始终对农业集体化的设想念念不忘,他觉得“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而斯维尔德洛夫作为列宁的得力助手和忠实信徒,在思想上继承了这种理念。以数年的试验和摸索为基础,苏俄政府于1933年正式废除了“新经济政策”,开足马力朝着“全盘集体化”的目标驶去。在1933年,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8%,1934年就增加到了27%,1935年为59%,1936年为64%,1937年为70%,1938年达79%。在全盘集体化运动中,苏俄政府实行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消灭富农的政策,强行将没收的富农财产转为集体农庄公积金,并把富农驱逐出本区、州,不准其加入集体农庄。为了促使集体化运动开展,政府在分配土地,供应机器和拖拉机、种子,减轻赋税,发放贷款等方面,给予集体农庄以优待。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干。”这句话用来概括苏俄推行农业集体化的成效是再合适不过了。就在苏俄政府宣布“农业集体化目标基本实现”的1938年,粮食产量却只有1931年的72%,低于粮食自给自足的底线,这不仅仅是因为农业集体化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因为政策在推行过程中侵犯了中农利益,而且不给富农出路,导致各地农民强烈抵制,甚至毒死牲口、烧掉粮食。据统计,在集体化的过程中,有数以百万计的农民被驱逐,这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尤其是病弱妇孺,在流放过程中丢了性命,还有大约六成的马匹、七成的牛羊以及八成的猪在强制推行农村集体化的过程中被报失踪……夏树一行人沿途参观了许多集体农庄,虽然它们无一例外地向来访者展示出农业集体化的理论优越性,可劳动者们的强颜欢笑和库存物资的掩人耳目却逃不过精明人的眼睛!

    1月份的阿尔汉格尔斯克港正处于封冻期,在参观完这里有限的工业设施后,一行人遂北上前往此次旅程的最后一站,摩尔曼斯克。1899年建港时,这里只是个偏僻荒凉的小型海军基地,1916年连接俄国腹地的铁路通车后,摩尔曼斯克真正发展起来。作为俄国北方唯一的终年不冻港,如今的摩尔曼斯克已然成为一个人口近百万,烟囱与吊机林立,仓库和厂房遍布的大型港口城市。

    近代沙俄海军总体实力不弱,但舰艇不像英国本土舰队或德国公海舰队那样集中,而是分散部署于北方、波罗的海、黑海、太平洋四大海区。在日俄战争中,实力并不占优的日本海军便充分利用了这一点,采取逐个击破战术,先歼灭俄国太平洋分舰队,后挫败俄国波罗的海分舰队和黑海分舰队抽派舰艇组成的第2太平洋舰队,导致沙俄海军元气大损。此后直至沙俄覆灭,俄国海军再未恢复到1904年以前的盛容。苏俄红海军成立之时,从沙俄海军那里接手的是个破败不堪的烂摊子,不但舰艇缺损,装备老化,更糟糕的是,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的独立使得俄国在波罗的海的战略处境深为恶化,而乌克兰的沦没致使俄国失去了在黑海的造船基地。在这样的战略环境下,此前最为弱小的北方舰队逐渐成为苏俄政府着重发展的主力之一,不仅接近半数的主力舰艇长期部署于此,更建立起了以摩尔曼斯克为中心的北方造船工业区。至40年代,摩尔曼斯克地区的造船业规模已超过波罗的海沿岸的列宁格勒和太平洋沿岸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成为苏俄最大的造船业中心,而坐落在摩尔曼斯克港的北方造船厂则被誉为苏俄的“第一造船厂”,具备建造轻重巡洋舰以及大型潜艇的能力,而俄国有史以来第一艘航母——建造代号w的中型航母,便于1945年春在这里完成了第一根龙骨的敷设。<!--over--></div>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