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岁约阿希姆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940章 借兵(下)(2/2)
种情况下,犹太人曾将复国的希望寄托于霍亨索伦皇室,但尽管犹太银行家们极力献媚,德国高层却始终无动于衷。再后来德国的弗雷德里希亲王在波兰遇刺身亡,德国跟奥匈帝国一道对波兰革命武装展开血腥镇压,不想由此陷入了游击战的泥潭。到了1947年,德国派驻中东地区的部队仅余三万多人,主要部署在苏伊士运河地带以及几个主要的油田区,缺乏战略和经济意义的巴勒斯坦仅仅是他们想阿拉伯国家施加影响的一个筹码。叙利亚和阿拉伯王国各自得到了德国方面的暗示或是许诺,对巴勒斯坦地区展开了激烈争夺,为了进一步争取德国的支持,他们竞相用本国的石油资源换取德国的军事和政治支持,垂涎中东石油资源但又被德国人从这里逐走的意大利人也不忘插上一脚,暗地里怂恿埃及人向东扩张领土……

    在6oo名爱尔兰外籍兵团抵达特拉维夫之前,这里的治安名义上由阿拉伯王国委派的警察署长及其麾下的警察们负责,犹太商人们通过贿赂阿拉伯王国的部分上层官员,使得特拉维夫的警察署长职务长期由一个阿拉伯籍的耄耋老者担任,警察署实际掌握在犹太籍的副职手里,全市三百多名警察也基本上是犹太人。除此之外,自1945年生严重骚乱以来,犹太人还秘密组织了民兵部队,用以保卫城市的正常秩序不受阿拉伯激进分子的骚扰,其规模逐步扩充,至1947年末已经达到了8ooo之众。

    第一批爱尔兰外籍兵团的到来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特拉维夫的防御格局,这里的防务仍由犹太人的民兵指挥部负责,只不过外籍兵团的职业军官们为他们带来了正规化和技术化的军事理念,进而相应调整完善了城市的守备部署。德米洛克所在的分队奉命驻扎在城市南部的一处交通要道,除了固守据点和实施武装巡逻之外,每天晚饭后还要帮助特拉维夫南区的民兵连队搞军事训练。几个星期下来,尤其是在熟悉了防区环境之后,他们的生活作息简直跟工厂里的工人和写字楼里的白领一样规律,而在军事供给颇受限制的情况下,他们不能像过去那样随心所欲地展开实弹训练,只偶尔在简陋的训练场上给犹太民兵做示范指导时有机会开火。秩序井然的街道和悠然自在的行人,有时候会让他们忘记了自己身处随时会有危险降临的地方。

    眺望了一眼前方的旷野,德米洛克习惯性地转头望向北方,那里有回不去的故乡和斩不断的思忆。历史上,每当国家政权更迭,或是一个国家遭致覆灭时,总会有那么一些人无奈的背井离乡,踏上漫漫流落之路。在自己年轻的时候,德米洛克怎么也不会料到,自己有朝一日会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德米洛克原本是奥斯曼帝国近卫军的一名军官,他自小父母双亡,没有了对家和家人的顾忌,他在战场上格外勇猛,并因此得到了近卫军长官阿克巴什将军的赏识。安纳托利亚战役期间,遵从长官的命令,德米洛克亲手枪决了一批土耳其共和军战俘,可惜他的忠勇并没有为他换来大好前程。拥有近6oo年历史、领土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奥斯曼帝国于1945年初寿终正寝,担心遭到对手报复的德米洛克毅然追随阿克巴什将军踏上了流亡之旅,一路辗转到了爱尔兰,后来接受爱尔兰军方的收编,成为爱尔兰外籍兵团的一员。

    在旧奥斯曼帝国,人们通常没有姓氏,一旦生重名的情况,便会在名字前冠以大、小、居住地址、职业等进行区分。德米洛克在奥斯曼土耳其是个常见的名字,而眼前这位德米洛克过去的称谓便是“屠夫家的德米洛克”。在奥斯曼帝国近卫军服役的时候,德米洛克干脆以“战场屠夫”自称,然而经过了这几年的沉浮与波折,他已然褪去了当初的杀心,也失去了从前的壮志,成了一个纯粹为活而活的人,一个熟练掌握各种军事技巧且实战经验丰富的“战斗机器”。他不愿再将奥斯曼帝国昔日的光辉挂在嘴边,所以,既不鄙视在奥斯曼帝国时期处于社会底层的犹太人,也不仇视那些以横蛮和守旧而闻名的阿拉伯人,亦不会为犹太财团的慷慨大方而向他们低头献媚。他不能理解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恩怨,也不必要去思考和理解个中缘由,他所要做的就是服从上级命令,领取属于自己的报酬,直到葬身沙场或是找到新的人生方向……<!--over--></div>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