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他是否有做功课。
或者说,每次上朝,是否都有做类似的功课。如果真的有,那他也真够不容易的。
“陛下曾说过,阵前起义和战败投降是两个情况……”贾诩回道,答案已经在里面。
阵前起义的官吏,那就是主动投奔,主动投奔,那肯定不能按照战败来算。从这个角度来看,打输了一无所有,主动投降,还能保留官位,为什么不投降?
“朕说过?嗯,朕好像说过,的确是这样。”刘韬闻言一愣,随即明白了,“只是这样还是太便宜对方,朕不太情愿。”
“那就按照规矩,在战后,给他们进行一次科举。”贾诩回道。通过的留用,没有通过的,那当然只能免职,“甚至可以与边郡的官员,进行调换。只需要保证太守和刺史府官员充足,其他各县可以暂时军管。”
县级的城市,就算一两年问题不大,可以利用武警队伍来管理,不直接由军队来治理。
“众位爱卿,你们觉得怎么样?”刘韬看向众人,语气虽然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心里其实已经认可贾诩的提议。
“臣觉得,就算通过考试,也不适合继续留在当地任职。或许可以考虑调到边郡任职,然后把边郡的官员调过去。”荀彧回道。
不是说不帮卢植他们,而是心理清楚,这次出征根本拦不住。不考虑用人问题的话,其实内心深处,也希望陛下能够横扫宇内,还天下一个太平。
现在这种几方势力割据的情况,太糟糕了。
尤其从锦衣卫的渠道传回,各地都有征兵增税的情况,各地百姓的生活并不太好。基于这个理由,他作为户部侍郎,只是默默为刘韬准备好物资,供他征战。
对于刘韬来说,他的确想打,大朝会之前,有意无意就与户部兵部的官员沟通过。比如说荀彧,针对他性格,只要稍微展现一下锦衣卫的情报,就可以了。
甚至,都不需要展现,只需要隐晦表达他要打仗的意图,荀彧估计都会本能先去准备好物资什么的。那么多年,估计都已经形成下意识行为了。
再说,哪还有什么边郡,边郡都已经分封出去了。不是封国的边郡,也根本不是边郡,就算把官员封过去,问题也不大。
“臣附议!”王匡当然义无反顾表示赞成,他知道荀彧是自己人。好不容易从兵部侍郎,成功成为兵部尚书,他可是很珍惜这个机会。
“臣附议!”礼部侍郎荀悦出面复议,自家兄弟都赞成,他也不好拆台。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复议,而卢植等人也找不到反对的理由,于是纷纷复议。
“那么说说这次的目标……”刘韬看向众人,“目标是冀州全境,以及幽州的代郡。另外派人去南匈奴那边,让他们单于调三千兵随军……朕这次要亲征!”
“陛下,此事交由各路将军即可,怎么能劳烦您亲自动身?”百官连忙劝说。
“也就是两三个月的事情……”刘韬回道,“朕闷在京城太久,想出去透透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