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大民国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一百九十五节 中国有我不会亡(2/2)
,可就怕张丈夫不会答应啊。”

    “你尽力去试试吧,即便他不答应,钱也可以给他的,毕竟是为了中国的教育吗。”

    梅贻琦去说了,结果很理想,张伯苓同意在塞北建立一百所南开中小学和一所南开分校。不过他告诉梅贻琦,其实自己很羡慕他,他在塞北完全可以大展拳脚,有整府的大力支持,而且他十分欣赏赵书礼在教育上的舍得投入。

    南开终于花落塞北。

    很快赵书礼就发现,张伯苓的办学理念跟他有相同的,那就是强调责任和担当。但是也有不同的,赵书礼认为中国人之所以软弱是因为不知耻,有的人甚至就是不以耻为耻,反以耻为荣,古语曰知耻而后勇,要况恰恰相反,多数是汉人,少数是蒙古人。汉人有的是移民,他们来到后分到了一些荒地开始开垦,每家每户都有地,多则四五十亩,少则一二十亩,由于为了维持稳定,塞北规定这些移民土地不得转让,因此很好的保证了农民手里最重要的资产不被黑心商人买走。而蒙古人则多是就地开垦自家的草场,蒙古人家的草场本来面积就大,因此他们倒是大农场主了。

    赵书礼所到之处,只要是表明了身份,百姓都很高兴,尽量拿出来自家的好东西。赵书礼是军阀啊,肉食是不缺的,可是农民尽给他吃肉了。开始赵书礼还有点吃不下,他想到了电视里经常演的那种,主人家招待客人吃好的,但是自家的妻女却悄悄的躲在厨房中吃糠咽菜。但是询问之下才知道,原来塞北地区尤其是鄂尔朵斯地区的百姓吃肉已经很长见了。其中一个农民还骄傲的拿出了一封简报,让儿子给赵书礼念,那是一封刊登着南开南开经济研究所在塞北的一份调查报告。这封调查报告说,塞北地区平均食肉量是同时期中国人的三十倍,而这个数字其实从赵书礼执政塞北开始是下降的,因为原本这地区的蒙古人是纯肉食动物,后来加入的汉人摊低了这个比率,但今年开始大幅度升高,尤其是鄂尔朵斯的农牧民家庭,由于是农牧区夹杂,这里的肉食产量十分丰富,这里最早的移民区百姓,平均一星期吃一次肉。

    这报告让赵书礼的心情好了很多,抢夺权力占据至高位置固然很爽,但是为别人带去利益,得到大多数人的歌功颂德,其实更爽。

    走访过弄木器后,赵书礼心中安定下来,他觉得这些年的政策是好的,能为大多数人谋福利的政策才是正常的,他知道就算自己此时走了,塞北地区也不会乱,当然除非自己突然死了。

    放下心来的赵书礼这才去了工业区。

    ~lvex《》~

    一百九十五节中国有我不会亡

    一百九十五节中国有我不会亡,到网址

    </br>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