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大民国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三百六十六节 塞北的潜力(2/2)
除了工业实力、资源潜力外,最重要的是人,人力也是战争潜力之一,而且是最重要的组成之一。

    1940年3月,有两件事引人注目,第一件是蒋价石中央政fu终于迁都重庆了,另一件是塞北、陕西、四川三方投资修建的铁路线,宝成铁路通车了,这条铁路线其实1936年就开始修建的包西铁路——包头到西安段的延伸,计划很早开工很晚,但是进展迅速,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久通车了。这得益于前期的充足准备,开工后各种测量工作,甚至图纸都已经完成了,需要做的只是修建基础铺轨和打通隧道而已。而其中的难度是开挖隧道,值得一提的是,隧道挖掘总工程师是塞北方派出的水利专家苏芳。苏芳虽然不是铁路专家,但是对于隧道开挖有一手,十年前他主持修建河套水利的时候挖过洞,九一八之后他主持新疆水利工程,更是挖掘了更多的隧道引下了天山的雪水。

    最重要的是,苏芳主持的工程速度往往都很快,唯一的缺陷是,事故率比较高。但现在是战争时期,顾不得那么多了,尤其是宝成铁路不仅仅是一条沟通西部经济的干线,更是一条军事铁路。有了这条铁路,西南地区的人力资源可以跟塞北连成一体。

    事实却是如此,铁路修通后,运输量最大的不是什么商品,开始就是人。大量的人口通过这铁路从四川到陕西,最后在塞北定居下来。四川是人口最多的省份,有五千万人,但是土地十分稀少,山地太多,而且土地资源聚集现象十分严重。所以塞北的土地对四川的贫民有致命的诱惑,他们大量的迁居。除了四川人外,还有大量的难民往塞北地区迁移,他们有的来自苏浙地区,跟随中央到了四川,可是到了这里后却没有办法为生。其中很多还是受过较好的教育的高素质人才,而塞北地区却严重缺乏人才尤其是技术人才,这些人很容易在塞北地区找到出路,因此乐意在此迁居。还有一些则是工业家,中央军的地盘苏浙地区向来是中国的富庶之地,清末民国这段时间这里的民间资本发展很快,纺织业、轻工业非常发达,由于战争的影响,大量的企业被迫关门,企业主跑到了大后方。这些人手里有钱,有管理经验,有技术储备,但是在四川只能坐吃山空,而塞北却在招揽他们,在报纸上大肆欢迎各种投资,随着铁路的开通,他们也开始往塞北军跑了。

    人、钱、智力在战争期间大量的往塞北涌入,这不是没有原因的。赵书礼跟徐新六孔韧这些有热心,有为纽带互相帮助共度难关,生命力够强但是不够活力,利润率和发展空间都不是很大,但是最差劲的气势还是官办企业集团了。

    大量的官办企业,涵盖了现代工业的方方面面,但是效率极为差劲。管理者根本不考虑工厂的市场因素,有热情的按照自己的抱负来操作企业,投资了大量研发实验室等,制造了大量没有市场的产品;有私心的则想方设法损公肥私,已经成了一种逆流,无法禁止;还有各种齐齐特特的工厂管理,有的工厂用大量利润给员工发红利,盖住房,却不肯归还因购买最新设备的贷款,让相关的银行头痛不已;有的工厂大量赔钱但是却不停的要投资,购买设备扩大生产规模。

    赵书礼已经准备对官办企业开刀了。

    他知道现在的官办企业问题还仅仅是一个开头,拖的越久问题越大,到了最后就成了顽疾无法医治了。而现在也是一个契机,这些企业建立的初衷是为了增强国家的工业实力,准确的说是军事工业实力,是为了战争服务的。现在战争已经爆发了,这些年这些企业是整府巨大的负担,但是现在随着战争带来的市场,他可以自负盈亏甚至可以说大发一笔的时候到了。这时候是整府扔掉这个包袱的时候了,赵书礼决定出售这些企业。

    ()

    </br>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