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尝尝失去最重要的人、失去自己子孙的滋味儿。既然如此,她当然要用心地、认真地、周到地伺候,一定要让袁太后“好好”地活着才是呢。
宁寿宫里的消息,每日晚间都会报到皇帝处。
自皇后去后,皇帝以忧心西北为由,一直未入后宫,起居都在延和殿。后宫那些嫔妃们见不着皇帝,纷纷往延和殿送各种东西,直送了一个多月,见皇帝都给拒了,这股风气才慢慢地消停下来。
平安捧了一个汤盅进来,小心地放在皇帝身边的小几上:“陛下,这是苏美人送来的香菇青菜粥……”这些急于邀宠的妃嫔们,只想着讨好皇帝,送来的那些点心汤羹确实是精心炮制,里头什么好东西都舍得加,可就是没人想一想,皇帝为什么不要。
“盛一碗来吧。”皇帝眼睛还看着手里的奏折,淡淡地问了一句,“苏美人还在给皇后抄经?”
“是。”平安连忙回答,“苏美人每日抄经一个时辰,或金刚经,或妙法莲华经,有时也抄平安经和药师经……”有抄给皇后的超度经文,也有给皇帝抄的。且这些经文也并不供到宫中宝华殿,只在她自己的小佛堂供上几日,悄悄烧去。
“到底还有个记着皇后好处的人。”皇帝似乎是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难得并不张扬。”
平安低头不语。皇帝前半句,说的是梅贤妃;后半句,说的就是顾充媛了。
梅贤妃是不必说了。连平安都知道,梅贤妃的宠爱和高位,都是靠着梅皇后来的,可她不但不感。
且苏美人并不是一宫之主,虽说生了小公主之后,皇帝也给她开了个小厨房,却是真正极“小”的厨房,只有一个厨娘伺候,也是专为小公主做膳食的。像这蟹壳黄和蛋黄酥什么的,并不是小公主的口味,看卖相也不如宫里的精致,只怕还是苏美人带着宫人自己动手做的,这就更难得了。
平安暗暗地叹了口气。顾充媛低调了一世,却在这关键时候失了分寸,无非是得失之心太重罢了。可有捧雪自尽前的那番话,单凭她这番失措举止,就永远绝了自己入主中宫之路。
“苏氏之父辞官了吗?”皇帝喝着粥,又问了一句。
“听说是已经在写辞官的折子了……”平安连忙回答。他叫人把话捎给了苏员外郎,此人虽说是个庸才,在这上头倒还灵醒,听出是皇帝的意思,便是再不舍也连忙答应下来。倒是他那继室,一听这话仿佛天塌了一般,这些日子在家里疯闹呢。
平安低声道:“因是听说苏员外郎能去江浙,所以……”坚决不让他辞官。
皇帝嗤笑了一声:“这等妇人,还痴心妄想什么。”江浙那边事刚平定,再派去的人谁敢胡乱伸手?别说索贿了,只怕按例的孝敬银子也没人敢拿。这妇人连这都看不清,若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