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大清(终结篇)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灵泉之媳妇难为 完结第15部分阅读(2/2)
难于上青天。不过,三月不让内、外的人为难你们,我是能保证的。”

    大掌柜一言九鼎,苏兰和宋二郎揣着银票听了一场书,很快便回去了。

    话说,当晚大掌柜秘密的从齐府的后门而入,一路被齐致的贴身大丫环如意领到了齐致的院子。

    齐致坐在阴影里,用扇子拍打着左手。

    大掌柜恭敬的跪在地上,“听那妇人之言,只觉得她甚是聪敏。若为男子到是可以招进绝味楼,方方面面想的如此细致,叫奴才都觉得汗颜了……”

    齐致笑道:“你又何必如此,我让你当咱们老家的大掌柜,除了看中你的才能,更看重的却是你的忠诚。你可是我齐家的信得过的家仆,你祖上几辈子献上的忠诚,可是寻常人比得上的。”

    大掌柜伏趴在地,“奴才一家全凭主子的吩咐,上刀山、下油锅为主子分忧。”

    齐致停下手里的动作,“天下楼这几年野心勃勃,想跟我们竞争总商会会长一职,前年还差点让他成功,这下有了这火锅的方子,我们至少稳坐商会会长两届六年。你此番了大功,下去领赏吧。”

    等大掌柜退下,齐致立刻写了火锅方子并一封信,秘密快马送到了京城。

    而坐镇在京城总店,总理全国所有店面的总掌柜,一接到信,便立刻以商会会长之职,联和各酒楼饭馆,开展了一串联关于热锅子汤底重复使用的益处。

    更有一日,梅花吐白,京城皇宫养心殿内。

    太监总管德善服侍着当今皇帝陛下用膳,他见皇帝比往日的半碗,多进了一碗半,便喜得把脸上的褶子笑得多了一倍。

    皇帝觉得嘴唇麻辣得厉害,便喝了清汤,他说:“御膳房今儿做的热锅子,味道比之以前大有进益,赏罢。”

    德善一边笑,一边用袖子拭眼角的泪珠:“今儿的热锅子却不是御膳房进上来的。都是做奴才顽固不化的错,早知道陛下喜欢,就该早早叫六殿下送了来。”

    皇帝‘哦’了一声,“这汤底却是庆溶府上送过来的?”

    德善道:“听六殿下说,汤底是他从绝味楼弄回来的。最近奴才偶尔听到小太监、小宫女,说京城的绝味楼新做了热锅子,以前的和现在的完全没有可能性,而且这汤底还不同以往吃了就倒掉,是重复使用的。”

    德善见皇帝皱了皱,忙不迭的说道:“陛下的汤底,与绝味楼卖的不一样,是六殿下亲自去绝味楼寻了方子,自己回府做的。奴才试了汤底,也觉得味道很好,便问了问六殿下,六殿下说这汤底是越熬越香的。上个月,六殿下做了汤底,每日煮了肉、菜进去,捞起来后,每日添加调料,又熬煮汤底,重复熬了半月,才进了上来。除陛下,太后千岁、皇后千岁、及三位贵妃娘娘处都遣人送了红汤、清汤两锅子。”

    皇帝重新举起筷子,“朕几个儿子,唯溶儿最识大体、最孝顺。你取了东凉国进贡的大珍珠,并几匹云锦到齐贵妃屋子里。这绝味楼到也妙,竟能想到这出,这汤底重复使用,于国于民都是大好事。”

    德善烫了新鲜的菜心,用银筷放到皇帝面前的小碟子上。

    皇帝嚼着脆嫩的菜心,一时间突然没有了味口,他叹了一口气:“我大庆祖宗吃糠咽菜,方才打下这万里的江山……打江山难,守江山却更难。想每年各地报来的旱灾、虫灾、水灾,一笔笔哪样不要银子。朕到是能在这大冬天里吃上难得的几根青菜,朕的子民,却不知道能不能填饱肚子……”

    德善惶恐的跪了下来,“陛下宏图伟业,咱们大庆朝虽偶有天灾,但人人家里都有米有粮,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一派繁华祥和……”

    皇帝冷笑了三声,“去年黄河决堤,两岸良田被淹,颗粒无收。朝廷发下的赈灾银粮,一路层层盘剥,最后受灾的百姓只每日有一碗薄如水的粥喝,饿得难受了,便吃草、吃树皮。若不是朕私下派人走了一遭,如今还被人蒙在鼓里呢。”

    德善跪在地上,大气也不敢出一声。

    皇帝又说道:“那个绝味楼是不是去年,联合那些商人捐款振灾的那个绝味楼?”

    德善道:“回皇上。正是。那绝味楼是做饮食的酒楼,是民间商会的会长,去年他组织、募捐了一百万银子赈灾,其中绝味楼独捐了二十万两。”

    德善见皇帝没说话,又接着说道:“那绝味楼自我大庆开国以来,便素有乐善好施的名声。若奴才记得没错,五年前绝味楼也组织过商人们为国分忧。奴才这几日还听说,那绝味楼组织了各商人,在各个城池,誓要把热锅子汤底重复使用,传遍大江南北。奴才没念过书,但也知道这粮食得来的辛苦,小的时候家穷,春夏还好,总有野菜可以挖,冬天就可怜了,树皮都啃不动,每日看着一些酒楼茶馆,将那香气诱人的热锅子汤底,倒在邵水桶里,跑过去想舀一碗,却被收邵水的打得遍体鳞伤……”

    想起少时种种,德善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发现殿前失仪,立刻又告罪。

    皇帝重拿了筷子,“你也是吃过苦的。起吧。”

    等德善起来为皇帝布膳,皇帝又道:“那汤底重复使用,确实能节省很多油盐米粮,你传朕的旨意,派了医官前去绝味楼尝尝那重复使用的汤底,若无害处,先赏绝味楼,再又着翰林院于邸报上通传全国,命各地协助绝味楼。”

    最后,皇帝又指了桌子上一道鸽子汤,命德善送到六殿下庆溶的府上。

    后,医官回了皇帝并无不妥,接着轰轰烈烈的、军民同心的热锅子改革便在大庆朝开来。

    而远在凤凰城的苏兰,因绝味楼瞒得好,并没招来其他势力的窥觊之心。而安安心心了在三个月后,卖了方子给凤凰城其他的酒楼,小赚了一笔。

    却又说绝味楼,明里大方的公布了汤底的重复使用益处,趁全国普及的时候,暗地里熬了苏兰教的加了骨头汤的汤底。

    一月后,绝味楼全国所有的店,一夜之间都用上了新的汤底和‘引进’的新食材(猪肠、鸭肠等)。

    再半月后,绝味楼实现了热锅子甩掉别家三条街的优势。

    又等了近一月,在各家酒楼用尽各种办法,不得绝味楼新汤底方子,恨绝味楼恨不得食其肉、啃其骨头的时候,绝味楼竟然将方子卖给了他们,虽然价格有点高……但是闻着绝味楼所在的一条街,那浓烈鲜美的香味,和寒风天依旧固执的排队在绝味楼外的客人的时候,誓要超过绝味楼的天下楼,率先弯下了腰,花了重金,从绝味楼手里购买了方子……

    话说,这都是后话。

    作者有话要说:金手指。

    现在提一提,以后只一句带过。

    我想改个文名,叫《灵泉之媳妇难为》——一是灵泉,二是有些姑娘以为是一帆风顺的文点进来那啥。求意见!

    51

    51、悠闲生活

    ??却说苏兰和宋二郎从绝味楼出来,怀揣了一百六十两银子,先去鸿祥茶楼听了一回书,接着大手笔的买了一只羊腿,提了两壶酒。

    等到了家,苏兰整治开了羊肉火锅。

    待羊肉特有的香味,飘香了整个宋家的时候,屋子里也点上了灯火。

    宋李氏锅里正炒着一盘子青菜骨头肉,她闻着东南角传来的羊肉香,抹了好几次口水。

    宋小妹在灶间烧火,她酸溜溜的说:“二哥家可吃得真好,天天猪脚、火锅、羊肉的。”

    宋李氏心里也是这么想,但她却不想和宋小妹‘一个鼻孔出气’。

    宋李氏嗤笑一声:“小妹这么羡慕人家,怎么不跟着你二哥,到跑来跟我们这天天咸菜萝卜的一块。”

    在宋李氏心里,宋小妹就是个吃白食、嫁不出、好吃懒做、还拿着以前地主小姐乔的、牙尖嘴利的死丫头。

    不知道宋小妹还要在自家吃多久白食的宋李氏,突然想到一个事儿。

    宋李氏难得的对宋小妹和颜悦色,“小妹,前儿个我和村头几个媳妇聊天,邻居的王喜家最近发了财,家里想给他讨个婆娘,嫂子就想起你了,你这个年纪了,也没什么嫁妆,王喜人虽然长得丑了点,但还算老实,不若你就嫁……”

    “我的婚事,自有娘亲做主,不用大嫂瞎操那个心。”宋小妹直接吐了一口口水。若不是因为种种原因,不能把和家求亲的事传出去,她早把和家许诺的聘礼念给,看轻她的宋李氏听了。

    宋小妹眼珠一转,讽刺的说道:“大嫂还是关心、关心自个吧。二哥家的摊子都请人了,你还在一天到晚熬那骨头油,就你一天忙活下来,没准还没林嫂子、陈寡妇工钱多呢。”

    宋小妹又冷笑了一声:“上次是多好的机会,你自己记不住,还砸了人家的碗,搞得大哥看得你死紧死紧。哼,若是我,一盏茶时间不到,便可全部学到手。”

    宋李氏咬牙,哼了一声:“话说得好听,也没见你做什么事儿。尽等着别人把饭递到你嘴边。”

    不说宋李氏和宋小妹姑嫂两个在厨房揭短、斗嘴,却说苏兰把羊肉火锅做好,把宋二郎拉到一边。

    苏兰先舀了一盆子有肉有菜的羊肉汤,道:“咱们把方子卖给了绝味楼,想来大嫂以后想卖骨头油、骨头肉赚钱有点难了,现在离大哥生气也快一个月了,我想也是时候把方子教给大嫂了。”

    苏兰记得和绝味楼三月之内,不把方子卖给别家的约定,但宋大郎一家确实称不上卖的。

    苏兰道:“大虎小花越来越大,用钱越来越多。我听大嫂说,过一年还想让大虎上私塾,那可得花不少银子。把方子教给大嫂,别的我不敢保证,总是比种地强的。”

    苏兰上月也说过等宋大郎气消得差不多,会把方子交给宋李氏,可事到临头,宋二郎内心的感受比以往,竟是高山和小土坡的差别。

    宋二郎有些结巴的说:“媳妇……你……你真是愿意……大嫂……大嫂一直……对你……对你……”

    苏兰笑骂道:“一家子哪有什么仇。这话都我都说第二遍了——难道就看那些客人白白流失,我在你心目中,竟然是那种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能顺手帮兄弟嫂子而不帮的人。”

    宋二郎忙不迭的摇头,“你当然不是。谁敢说你的坏话,我跟他急。”

    苏兰从不做亏本的生意。说起来宋李氏平时对她、对她弟弟苏义……她还教她方子,这可以算做是以德报怨了。但是就长远的眼光来说,宋李氏就算做了火锅生意也威胁不到她,而且她得到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但凡是长了眼睛的,苏兰、宋李氏一眼便知谁优谁好。

    苏兰得到的最大好处,便是宋二郎最近越发的对她的看重。

    以前吧,有苏兰一个大好姑娘,嫁给他快要病死人的愧疚,到现在,除了夫妻间情感的增加,更有他没有把苏兰当成他附属品、高人一等的态度。

    现在,宋二郎会给苏兰端洗脚水、会给苏兰盛饭夹菜、会在苏义告状的时候,当作没听见、会在与绝味楼大掌柜、二掌柜谈方子的时候,寻求苏兰的意见、当苏兰接了话头过去,对外近乎以当家人的气势与绝味楼谈判的时候,宋二郎也只觉得自己媳妇很厉害,觉得很自豪、而且家里的财产,宋二郎都是全全交给了苏兰管着……

    而这些,哪怕是人人口中都在叫男女平等的现代,也是很少见的。

    除了有关宋杨氏的问题上,苏兰防备着宋杨氏、宋李氏出妖蛾子,宋大郎因为多年的母子感情,依旧对宋杨氏敬重外,宋二郎之于苏兰,可以说是个二十四孝老公了。

    宋二郎不是没眼睛看不到苏兰的付出,所以他越发的看重、敬重自家的媳妇。内心里也俨然有点以媳妇马首是瞻的味道,媳妇是好的、媳妇做的最对、听媳妇的没错……

    除了宋二郎,更有苏兰看重外面人对她的看法,别的不说,就说她先开了摊,然后宋大郎一家开了摊,她就算在外面只字不提,外人也猜得到,是她做的好事——这好的名声也就传开了……

    有利于自己的事,为什么不做呢!只图一时只快,没得落了一个有机会不提携、一笔写不出两个‘宋’字的亲人,小气寡恩的名声。

    若以后宋杨氏、宋李氏在外边说苏兰一句坏话,三姑六婆的闲话,那可是不饶人的。

    苏兰的意思很明确,叫宋二郎把羊肉火锅端到宋三郎房间,请了宋大郎过来喝酒,然后她端了羊肉汤去正房孝敬宋杨氏,又趁机请了宋李氏过厨房教方子给她。

    苏兰拉着宋二郎的手,说道:“你先不要把我教方子给大嫂的事,说给大哥听。我怕大哥不要,你也知道的,上回大哥说的若把方子教给大嫂,便不认我们的狠话。当然,我是肯定相信大哥不可能不认我们的,但也怕把大哥气极了。咱们就这样,先把方子教给大嫂,等大嫂做了火锅去卖,大哥总不能把菜啊汤的都倒了,你又在一旁劝解几句,事情也就办成了。”

    宋二郎用力抓着苏兰的手捏了捏,“媳妇还是你想的周到。媳妇,你咋这么好、这么聪明呢?”

    苏兰甩开他的手,端起羊肉汤,白了宋二郎一眼,“没这点本事,怎么能一路逃荒活下来。”

    宋大郎被宋二郎请到宋三郎房间喝酒,苏兰端了羊肉汤进正房,话还没说呢,宋杨氏就开口了。

    宋杨氏含着指责的目光落在苏兰的身上,“二郎媳妇,我听李氏说你摊子上生意很好,还请了两个人帮你,怎么请外人?反而不请自家人?你大哥大嫂为了照顾我这个老婆子,生活过的艰难,你们兄弟妯娌正该互相帮助,兴我宋家才是?”

    苏兰手里拿着包着盆子过来的帕子,笑道:“娘亲说的正是。上回我和大嫂约定了时间,交大嫂做火锅的方子,可没想大哥怎么都不肯。”

    苏兰见宋杨氏、宋李氏、宋小妹脸色难看,又接着说道:“我和二郎也是一时好心,虽然分家了,但血浓于水,就像娘亲说的,兴盛我们宋家不是!可没想大哥反对,还闹得大哥和大嫂不和,虽不是我和二郎的不是,但着实让人羞愧不已。”

    谁想听你说这个。宋杨氏冷笑了一声,“你们那摊子,一天少说也要净挣个三、五百文吧,你若真有心,随便扔点东西也够我们吃喝了。”

    苏兰忙不迭的道:“娘亲这话严重了,我和二郎、还有三弟,很是敬重娘亲、大哥大嫂。这不,刚刚二郎请了大哥去喝酒,我就想趁着这个时机把火锅的方子教给大嫂……”

    宋李氏上前了一步,打断了苏兰的话,她面有些况,让别人误以为宋家因为宋三郎、宋二郎的病,家里无米下锅、和逼问火锅方子,露出了丑陋面目的宋杨氏——没准她还能拉下老脸,问分了家的宋二郎赚了多少钱……

    脑中突然灵光一闪,苏兰想起以前定下了赚钱,就修房子搬家的事。

    手里有了银子,搬家的事也好办。可是以前她是想就在洪星村修房子,但是现在她的想法有点改变了。

    宋三郎病好是无疑的,他去考试也是无疑的。可是这银钱嘛,只每天在街上摆几个时辰,就他们简单的吃穿用度肯定是没问题的,可是再加上宋三郎每日用的笔墨纸砚,还有以后考试、以及考上了,拜见座师的礼物银钱……

    苏兰又想到了弟弟苏义的前程。若有机会,她当然是想苏义往有前途、钱途、社会地位最高的仕途上走……这其中,所费的银钱,苏兰算不出来,但肯定是上百个几百两的……

    这么一想,苏兰发现她手中不足二百两的银子,实在不够看了。

    苏兰想了想,便向宋二郎打听以前宋三郎读书大概的花费。

    具体的宋二郎不是很清楚,但是有些他还是知道的,比如有一次他陪着宋三郎、宋爹进了一趟卖笔墨纸砚的店,只一叠纸、一块墨就花了几两银子、又宋三郎考中秀才那天,宋爹高兴的送了一方值十两银子的砚台……

    零零碎碎,苏兰听得心惊。怪不得这十里八村,甚至是凤凰城的一般居民,都养不起一个书生,这花钱那叫一个如流水,如石头入了大海,只溅起一个小小的水花。</br>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