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的心思,我就替天下灾民谢过了。”顿了顿,又道,“世兄请放心,皇家从不亏待有功之人。”
得了这句话,薛蟠也就放心了,笑着又同赵子颐说了几句,见他显然是要忙着去处理这件事,便起身告辞了。
朝廷的办事效率很快,不几日,由宫中的皇后和景平长公主牵头,将自己平日里的脂米分钱捐了出来,又自愿减俸半年,将这些钱财也都用于赈灾。两人开了头,宫中嫔妃、宗室命妇自然争相效仿,很快就连京城里的贵妇人们,也坐不住了,纷纷递牌子进宫,希望能尽此绵薄之力。
不久之后,就有大商人听闻此义举,于是慷慨解囊,捐助大笔钱财。而朝廷则在此时发出公告,表示倘若有人肯捐助,届时朝廷皆会有种种不同嘉奖。如此一来,其他小商人们自然纷纷效仿,灾银的问题,竟然就这么顺利的解决了。
这一回皇帝显然难得的强硬起来,因为是赈灾这种事,所以上皇也十分赞同,朝廷的恩赏很快就下来了。先是在宫门口立了一块碑,凡有捐赠,不拘多少都能将名字刻上去。至于数额特别大的,朝廷自然别有嘉奖,或是赐散爵闲职,或是建功德牌坊等等,不一而足。
而在这其中,已故扬州盐政御史林如海之女将家产悉数捐出,获封乡君的消息,虽然也引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但随着几个大商人获得更大封赏,便被淹没其中了。
唯有贾家震动不已。
林黛玉哪里来的家产捐给朝廷?
弄不明白这个问题,他们连忙把人请过去。
黛玉从想清楚之后,整个人的精气神都不一样了。这一回将家产捐出,更像是彻底的卸下了担子。加上获封乡君让她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全感,确定了自己即便只有一个人也能好好的活下去,所以这一次回到贾家,整个人的心态都不一样了。
说起家产的事,也十分坦然,“父亲临走时,病床前将清单交于我,殷殷嘱咐,说是这些东西,外祖家会代为打理,等我长成再给我。只是那日在长公主府听闻此事,心情况就不一样了。
况且,原本她是打算促成宝黛婚事,一举两得,可如今宫中的娘娘属意宝钗,从往后的利益角度出发,也是薛家这个盟友更为可靠,那么贾家本也是留不住黛玉的。非但留不住,还得为她挑一门好亲事嫁出去。
然而黛玉今非昔比,身上有了个乡君的封号,虽然没有任何实质的好处,贾家却怠慢不得她了。这样一个人,留下既没有好处,还得花费许多精神来照顾,谁会愿意?
贾母想到此处,再去看黛玉的眼神就比从前不同了。
她是真心疼爱过黛玉的,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