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鸿这几个月应对自己家宅的事分去了不少精力,但朝堂之上,整顿锦衣卫和开海通商的事,却也不敢怠慢,不时往国子监走走,请蒋洲、陈可愿两人畅谈江南之事。不过他的专职是在锦衣卫,主要是考虑一旦开海,如何从制度上确保开海顺利,不要被一些心怀叵测的江南豪商把事情给弄砸了。
而伴随着严、徐两家结亲所造成的大势,现在朝堂上的大方向也已确定。虽然总还是少不了反对开海的言论,或是出于集团利益,做垂死挣扎;或是抱着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旧思维,顽抗到底;也有那新进的御史,偏要逆大势而动,博取个眼球。但是,在严嵩、徐阶联手的镇压下,这些言论也只落得聒噪一阵的下场。其中闹得最凶的几个,还被拖下去打了廷杖。
随着开海大方略的渐尘埃落定,关于具体怎么开海,细节如何把持的折子也开始上了。严嵩一党颇多江南人,如罗龙文本身就是做走私生意的,而东南如今是胡宗宪为总督,其更是掌握许多一手资料,源源不断给严府输送回来,对此自然颇有见地。然而这件事的头功,却是徐阶的得意门生张居正。
张居正身为国子监祭酒,本是负责文教工作。但他素来关心民生,乡居三年,又曾深入吊贫问疾,早存了改革弊政,富国强明的心思。如今又得严鸿推荐了蒋洲、陈可愿两人入国子监读书,这两人都是江南开海的干将,张居正如获珍宝,一月之中,竟有二十日与两人攀谈。除此之外,有那些曾在沿海为官,后来调入京城升流的官吏,以及前番跟随严鸿下江南的文员,甚至曾在江南、沿海办过差事的太监。张居正都时时访问,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在朝廷上这一轮开海之争中,张居正亲自上阵,不避矢石。冲锋在前。先以《议开海十事疏》一炮打响,上面直陈大明朝目前国库无钱,户部寅吃卯粮,地方上预收税、提编泛滥的问题,指出开海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他不像严鸿只会打嘴炮,是拿得出实际干货的。张居正更引经据典,指出宋朝时未曾禁海,百姓丰足;太祖爷重农为本,是因当时战乱方息,土地荒废甚多。人丁不足,仓廪匮乏,因此要鼓励耕作,以待国家温饱。但如今大明承平日久,人口繁衍甚多。土地不是荒芜,而是不敷耕种。这种情况下,适当开海通商,一则宣扬大明威德,使万邦来朝,弘圣人礼教;二则使士民少土地者得以经商为生,换得温饱。法上天好生之德;三则民皆好利,以利辅义,教以忠孝,免铤而走险之虞;四则通商得税,以增太仓之入,平调饥馑。以安朝野。这一番话,有利有节,更兼文采飞扬,却是朝堂之上第一流的文章。
除此之外,与严家为了自身利益选港口不同。张居正倒是从实际出发,提出了五口通商事。所谓五口,乃是广东的广州,浙江的杭州、宁波,福建的福州、泉州,这五口为通商口岸,由朝廷派专使负责。张居正的奏章中,从地理、民风、经济条件、出海传统等方面,对五个港口城市选择理由,自身条件优越性,做了细致的分析,比严家那些党羽们的材料要有力的多。此外,壕境准夷人与我大明朝通商,夷洲接厦门,由汪直暂时任,也许其通商海外,但通商之举,亦须朝廷监督。至于船引的管理方法,则是先以控制数额,每一口每年发船引六十张,船东取得船引时即缴纳引税,而待出入港时,再计其货物贵贱,抽收捐税。无引之船,若在大洋之上,则皆抄没。壕境只许夷人进来做生意,有大明人胆敢借壕境出海的,斩。夷洲之地,朝廷另给汪直等海商配发船引,开专门机构管理出入港,若是无引之船,官兵一体追拿。
张居正这篇折子,不但言之有物,而且风格也与常见的折子大不相同。一班儿文官,平素里最喜欢动辄引经据典,借圣人言论讲自己文章,更喜欢迂回三重,皮里阳秋,让人看得要急死。张居正的折子,写的条理清晰,一目了然。嘉靖皇帝虽然自己下圣旨也喜欢玩文字游戏,他可不喜欢看别人玩文字游戏。见了张居正这份奏折,甚是欢喜,连声夸好,还专门下令,赏了张居正半匹贡缎,二十两白银,以示褒奖。这东西虽则不值太多钱,可是天家亲自赏赐,这份尊荣那是不必说了。
严府内,严嵩父子与众亲信团团围坐,商量大计。严鸿如今是锦衣堂上官,参与发言,自不必说。就连严鹄也被严世藩弄了进来,说这小子毕竟也已二十一岁,又成家了,何况素来帮严府打理田庄上的生意,也是一把好手。这次开海,说不定有用得着他的地方。故而,二少爷破天荒的也得以列席这等大会。严鸿对此倒没什么意见,现在他根本不把二弟当做一个可以威胁到自己的对手了。功劳事业,那都是要自己凭本事干出来的,可不是一张嘴皮子就能抢来的。只是这小子坐在末座,默不作声,一双眼睛却时不时往严鸿这边瞥一眼,不知道在搞什么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