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份开学,何清明他们已经升到初中三年级了,大家霎时紧张起来,都投入到紧张的复习当中。王云丽家距离学校远,这学期住了校。
张兰更忙了。郑老师代的高三学生没有一个考上大学,使张兰很内疚。虽然原因不在她,郑老师也安慰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你已经尽力了。”可她还是感到内疚,这就使她迫切希望把这届初三学生抓上去。
她严格督促学生们学习新知,复习旧知,时时查缺补漏,使良好的学习风气很快在全校形成起来。
一些学生由于忙,把课外书籍归还给了她,连王云丽和徐文刚等也这样做了。张兰明白,农村孩子一旦考不上学,学习就成了空话,因此只有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中考里去才有结果。她看何清明仍旧一本一本地借书,就问他能否吃得消,不行就先抓课本。何清明总是笑着说:“不碍事,老师。”
这个星期天上午,他又来了。
天气依旧风和日丽,但明显凉起来了。大多数学生仍然到校,或在教室,或在山上树荫处坐下来复习功课,累了就躺倒休息一会儿。王云丽也没回家,大清早就拿着课本爬到山上去了。
张兰坐在房子里看吴刚的来信,信中告诉他一个好消息:为了引进新的农业种植项目到丰满乡,市委决定派人勘查线路,修筑明光市到丰满乡的公路,把这里开辟成新的农业种植园,已经开始着手。他说确定这个项目到丰满乡,他的调查材料和张兰的“随笔”起了相当重要的参考作用。
信中还说,为配合丰满乡农业区的开发,报社决定开辟一个“春风送暖丰满乡”的栏目,发表张兰的“随笔”,并特邀她为该报通讯员。
张兰又高兴又激动,这些消息太让人振奋了!她在为自己、为丰满乡的父老乡亲倍感欣慰的同时,有点调侃地想:吴刚这家伙一炮打响了,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站稳了脚跟,给他爸露了脸,前途大大的有了。作为女人的她,当然也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有所作为。
她自叹自笑,在地上不停地踱着步。这时,何清明走了进来,看到她的表情,笑着问:“老师好高兴,吴秘书来信了吗?”
张兰笑着说:“你知道吗?这里要修公路了。”
何清明一听,鲁莽地抓过信看起来。他一面为修路的消息激动,一面也为张兰的成绩高兴。当然,因为是吴刚的来信,中间不免有大量的情人的“昵语”,他刚才因为好消息来得太突然,冒冒失失地抓过信就看,看完倒闹了个大红脸。
张兰也一时窘得说不出话来,屋里气氛很尴尬。
一会儿何清明先冷静下来,说,“老师,这个消息应该告诉给同学们。”看张兰微笑着点点头,他飞快地跑了出去。
不一会儿,许多学生就涌进了张兰的房间,纷纷激动地问:“老师,要修路了,是真的吗?”
张兰肯定地说:“是真的,马上要动工了。”
有些同学还半信半疑,:“老师,吴秘书是这样说的吗?我们看看信好吗?”
“让我看看,让我看看”。同学们听说有信,都争着要看。
张兰脸红了,一眼瞥见何清明正靠在门框上偷偷地笑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