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尘蒙了旧爱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十章 新书书法浅览(2/2)
照着字帖的字形来摹写,以求达到简单的形似。

    2、去格临写。意思是,将白纸放在桌子上,对照着字帖临摹字形,达到上一层次的字形相似。这个步骤对比沓格照摹会比较高难度一点。

    3、去掉字帖背临。意思是,在充分掌握字帖的情况下,可以去掉字帖,进行默写字帖的神韵和字迹,可以及时巩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个步骤对于初学者来说,要求会比较高,也容易造成初学者眼高手低的恶习,所以不建议初学者学习,等初学者练字到一定的层次,才可以进行这样的操作。否则会荒废自己的笔势,不能踏实静心的书写。

    4、作品创作。意思是,在掌握了之前的三个步骤之后,读者觉得自己的能力足以加强了,有能力创作新的作品,那么就可以试着进行新作品的创作,看看自己的学习效果怎样,有没有得到提高。

    5、掌握了以上的五个步骤,那么就可以换新的字帖来练习别的字体了。

    写字不是一味的追求非常非常卓越的成就,写字是一种心情舒畅的放松,也是自我精神世界的升华,更是凝神静气的最佳选择。写字不必功利性极强的非要怎么怎么样的有成就,非得出名、卖钱之类的想法。写一笔好字是一种追求、精神世界的追求,只是二十一世纪的一种平心静气的手段,而不是提升功名利禄的利器。有古语说的好,‘字如其人’,写字就是提升自我的品味、追求、欣赏眼光。学术问题千万不能抱着极强的世俗目的性去强求,如果目的性太强,那么注定你的书法路不会走的那么长,也有可能会邯郸学步、止步不前。

    有的文献记载,秦以前汉字书体并无专门名称。而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由于是官书。小篆只适合于隆重的场合。如记功刻石。叔量诏版。兵虎符之类。标谁篆书体的体式是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与甲骨文、金文相比,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字形修长。而且紧画向下引伸。构成上密下疏的视觉错感。这与自上而下的章法布局也有关系。线条匀称无论点画长短。笔画均呈粗细划一的状态。这种在力度。速度都很匀平的运笔。给人以纯净简约的美感这两种特征。加之字体结构的趋简约固定的倾向。小篆书体的章法布局更能形成纵横成行的序性。秦篆有圆笔方笔之别。圆笔以秦刻石为代表。方笔以秦诏版权量为代表。为秦篆之俗体。汉魏之际是秦篆的强弩之末。除用于碑铭篆额和器物款识之外。难得有独立的篆书。唐篆,因李阳冰出现而复苏。仁秦篆的浑厚宏伟之气已荡然无存。宋代金石之学和元朝的复古书风。使用权篆书得以起微潮。以篆书著称者不乏其人但乏超越之力。明代承元之风。步趋持平。清朝篆书百花斗艳。进入了推唐超秦的大繁荣阶段。

    大篆,先有大篆后有小篆。早在六十多年前,陶器上刻划的符号和描绘物象的图画就具有文字的雏型,随后在漫长的发展中,产生的象形(图画)文字。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在龟甲兽骨上刻划的文字,即“甲骨文“,书法细劲挺直,笔画无顿挫轻重。商周时代,出现的铸在钟、鼎、货币、兵器等青铜器上的铭文称为“金文“或“钟鼎文“。书法渐趋整齐,风格圆转浑厚,字形变化丰富,参差不一。春秋战国时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笔划雄强而凝重,结体略呈方形,风格典丽峻奇。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称之为大篆。

    楷书字体

    郑道昭(?~516)北朝魏诗人、书法家。字僖伯。荥阳开封(今属河南)人。北魏大臣郑羲幼子。孝文帝时,欧阳询《九成宫泉铭》

    官至通直散骑常侍。太和十九年(495)随孝文帝南征,在悬瓠君臣联句作歌,传为佳话。宣武帝初,迁秘书监,因从弟郑思和事株连,出为光州刺史,转青州刺史。后复入为秘书监。死后追赠镇北将军、相州刺史,谥文恭。

    在北朝文学开始兴起之际,郑道昭是较有成就的诗人之一。其诗长于写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