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苍龙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一一二章 张灯结彩 山庄盼过年(2/2)


    “大王,不好了,百姓们真的全疯了!

    光吃光耍,一样活儿也不干了,这样下去,如何得了?”

    玉帝闻奏,十分惊诧,即命群臣再议良策。

    太白金星又奏:“若要治好百姓的疯病,可令药王菩萨设法。”

    玉帝准奏,即令药王菩萨下凡治理。

    正月十四日的晚上,药王菩萨潜到人间。

    就将百姓的夜餐全变成了汤圆,里面放些芝麻、核桃、白糖等清醒的中药。

    百姓们吃了,睡了一宿觉,第二天早上,疯病全好了。

    家家户户,照旧男耕女织,恢复了往常的劳动。

    就这样周而复始地延续下去,就形成了过年的习惯。

    不过,这都是传说,没有人去考证它的来龙去脉。

    当然,这过年是好事呀:有好吃好喝,还做新衣服。

    特别是小孩子,到这时,爹娘就告诉他:你又长了一岁!

    孩子多盼着能快点长大呀。

    因此,人间有这么好的节日,谁还去问为什么呢?

    这东北人过大年,虽然,天气有点太冷,那时,大雪早就封了山,真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北风怒号”。

    但是,这一点儿也没冷却人们过年的热情。

    这不,有个顺口溜,那是专说东北人过年的,叫做:

    “二十三祭灶天,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

    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赶回家;初一初二磕头儿,初三初四耍球儿,初五初六跳猴儿。”

    真是:“过个大年,忙乱半年”。

    从一入腊月门,就开始忙“年事”,一直要到过了元霄节,这年才算是过完了。

    现在,我们跟着杏儿哥,来追溯一下东北人的“年步”:

    首先是“祭灶”。

    在这之前,刘家庄里,根据每家过年的需要,要先拉出一个清单,交给杏儿哥的七叔,他负责采购。

    现在,七叔有了一个行车的好伙伴,那就是杏儿哥。

    山里人,家里没有钱,两个人得用毛驴车,先拉着各家的山货,到集市上先卖了。

    等换了钱,再去买年货。

    每年都是出山好几趟,才能把各家的年货买齐。

    今年也不例外,虽然有杏儿哥跟着忙乎,因为要好好地过一个年,准备的东西比往年就要多。

    这不,叔侄俩来来回回走了五、六趟,这全庄的年货才算是采购完了。

    这么一来,从腊月十六早上到家以后,杏儿哥也没来得及休息,就投入到了采购之中。

    转眼间,腊月二十三到了。

    那灶王爷,是过年敬奉的神明中最露脸的一个。

    民间祭灶的风俗那是很早就有了,其实,那是先民们对火、灶的感激以及崇敬之情的表达。

    在传说中,黄帝、炎帝、祝融都是灶神。

    后世流行的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长得像个美女。

    他有一个叫“卿忌”的夫人,有六个都叫“察洽”的女儿,还有好几位兵将。

    他除了掌灶火之外,还要考察人间的所作所为,上告天帝。

    所以,中国人早就会“贿赂”这一套。

    等他腊月二十三要回天庭,上告天帝时,拿出准备好的酒糟、饴糖、粘糕等“贿赂”一番。

    同时,嘴里还要喃喃地祷祝,求他上天讲好话。

    这个风俗,一直传到了今天,不过,祭食已简化成了“灶糖灶饼”。

    因此,在腊月二十三那天日落以后,杏儿哥与娘及姐姐一起,先用“灶糖灶饼”供养了一下灶王爷,甜一甜他的嘴,粘一下他的牙,让他上天说好话,说不出坏话。

    又酒过三巡,那是想把他灌醉了,让他专挑好听的说。

    然后,把旧的灶王爷的画像,从神位上拿下来,拿到门前,混在烧纸中烧掉,这叫“辞灶”,意味着灶王爷已经上天去了。

    这时,杏儿哥看到娘:还在灶坑里,抓了几把稻草灰,平撒在灶前地面上,并反复祷告道: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杏儿哥知道,这祷告的目的是祈祷灶王,在向玉皇上帝奏报时,要专说家里一年来的种种善事,不要讲坏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